由此可见,相比印企“声泪俱下”的控诉,美企在美国的支撑下看似依然强势,这导致印度无论从立法执法还是新规制定上,都难以找寻突破口偏向本土企业。而这一矛盾一旦长久压制,物极必反,一刀切的封锁未必不会成为印度新的考虑,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想从中国获得灵感的原因。

不过对于“2+2会谈”,《纽约时报》文章表示,如今美国国务院处理印度事务的关键职位仍然空缺,本次会谈已被搁置了两次,现在印度人有一个普遍认识—“莫迪不确定是否还能与特朗普达成共识”。

也就是说,印美关系的变局依然是影响这场压制与反压制的斗争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印度来讲,在培养本土企业的长期利益和顾及当前的政治较量之间,迟早要做一个选择,至于封锁墙可能会成为一个制衡的筹码。

复制中国奇迹基本无望,封锁将是双重倒退

海外互联网企业侵蚀印度本土新生势力不假,但不可否认也正是这些外资外企的进入,激活了印度的互联网经济。数据统计,2017年印度的创业生态系统的总融资额为137亿美元,涉及820笔交易,而在2016年和2015年这一数字分别只为40.6亿美元和84亿美元。由此可见,经过2016年腰斩式的资金枯竭和焦虑,印度已经重新恢复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市场。

但这场哀鸿遍野的灾难也直接暴露了印度经济的最大缺陷,就是严重依赖外资外企。

因为国内发展动力不足、经济水平落后,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开放一直都是吸引互联网巨头的最大优势,正如本土企业家的自嘲:“中国企业无法打进美国,而有些美国企业又在中国被种种法律法规所禁。结果最后,他们就都来印度了。”

所以一旦引入监管壁垒和政策增加不确定性,那么印度作为一个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就会开始明显减弱,众多像Flipkart、Ola接受腾讯、软银等外资投入的企业,或许没因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压制而衰竭,也会亏损而亡。换句话说,在印度本土互联网经济尚未成熟之前,保护主义政策对创新和增长的中长期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任何短期利益。

其实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印度都不是十年前的中国,若印度以数据保护为名建起“封锁墙”,不只是阻隔了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往来和交易,也有可能将其多党政治推向畸形和混乱的状态,于本国民众生活也是一种长久利益的损伤。

从印度高发的社会暴动和恶性事件可以明显看出,印度是少数几个民众非常容易受到煽动的人口大国,这也是印度各大政党相互斗争的一个基础。所以,如果互联网巨头所把持用户数据的局面被打破,那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新的数据保护则成了必然,但这并非是一件好事,所谓的数据保护难免会成为舆论控制的利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BAT  防火墙  科技  印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