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商业化变现,低维度的是向应用端收取技术服务费,AI企业在AI落地的环节中,更倾向于做一个“技术服务商”的角色。高维度的商业化,则更多的是以技术为基础,建立起AI商业生态。

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AI企业来说想要做大,不是只考虑自己赚钱,而是如何为企业赋能,为行业赋能,让AI价值得以释放,顺道实现自身商业化。

其中核心有两点,一:找到对的落地领域,二、构建起对的商业生态。

什么是对的落地领域?其实就是能够起到明显示范效应的领域,一方面要对B端以及G端客户产生深刻的印象,另外一方面,AI能够真正的去深入到这些领域,解决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痛点。

比如,在智慧医疗领域,将AI技术赋能诊疗愈环节,让AI辅助诊断覆盖胸部CT、胸部X线、心脏冠脉、肝脏、病理、骨科等多个科室;在运营端,通过AI数字人进行分诊、导诊促进医院运营效率的提升。

AI企业在这样垂类领域的商业影响力越强,越有利于AI多元化落地的发展。随着AI技术在各垂直行业落地,便能搭建起一个辐射多行业的商业生态。

那么,怎样构建起对的商业生态?

微软发力人工智能就曾经找错过赛道,比如,微软开始研发语音助手小娜时,一度认为亚马逊的技术很落后,在落地路径上,亚马逊选择用Alexa构建起商业生态,而微软的Cortana则随着微软移动战略的失败而逐渐被超越。

对中国的AI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对AI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持续深入,使得在技术上能够始终保持在行业前沿构成技术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于通过AI技术的不断落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态,从而形成商业上的竞争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建立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永远是第一壁垒,围绕核心的技术壁垒,才能逐渐展开第二层的商业壁垒。AI大装置就无疑被商汤看作其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

商汤把强大的算力、平台、算法体系都放入其中,更像是打造了一个现代化流水线AI工厂,去激发行业跃迁式创新,加速AI落地各个产业。

当大装置真的行有所成时,技术壁垒也就成了商业壁垒。

对于AI大厂来说,核心在于AI能力的产品化、标准化以及可复制化。技术能力的输出成为一种高效落地的范式。对于行业而言,这可能意味着AI的规模化落地会变得有迹可循,AI规模化的生产成本越低,商业化也就有更大的空间。

AI技术要想发展,技术越强大就越需要更大的商业网络去满足AI自身演化的需要。因为AI的特性是越用越灵活,商业化稳健落地,意味着未来会有大量的落地场景反馈,从落地行业到赋能行业效果也就更好。

反过来看,AI落地的效果越好,也就更有助于商业化进一步落地,进而形成AI商业化的正向循环。

另外,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技术的演化能力决定了技术成本究竟有多少被压缩的空间。AI落地行业越多,越顺畅,前期技术研发的成本就有压缩的空间。

换句话来说,AI商业生态参与的企业越多,前期研发、投入成本就能被分摊得更低,从而不断地将企业的护城河,加宽、未来商业空间也就更大。而这样的商业空间,也会反映到AI企业自身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构成AI企业的价值基本面。

“AI企业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分析师刘轩表示:“目前国内有规模化AI生产能力的企业并不多,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的推进,市场对于规模化AI生产能力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显现,届时,这些AI厂商的价值,也能迎来重构的机遇”。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AI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