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罗某笑事件:网络公益众筹到底该怎么做?

文|李东楼

本周最大的热门事件非罗某笑网络筹款事件莫属,罗某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为其患白血病的女儿罗某笑发起求助并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之后,短短一天时间之内,就获得270万之多“打赏”捐助。

不过,事件在此后几次反转,从原来的大众的同情纷纷转发打赏,到后来公众质疑罗某是两家企业法人,还有三套房两辆车,其实并不“穷”,到后来公众更是直指该事件为p2p公司的“带血的营销”。至此,一件本来充满正能量的爱心传递公益事件,最终却成为了广受公众质疑的营销事件。那么,为何网络筹款会变成带血的营销?

罗某笑事件,为何会由网络筹款变带血的营销?

分析罗某笑事件的发酵传播过程,其实可以找到一些原因。作为作家的罗某在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利用微信的打赏功能,通过文字的感染力“隐晦”的表达个人求助的意愿,之后又借助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迅速在全网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罗某个人的困难情况,全由罗某个人自述,公众并无法核实求助项目的真实性,只是凭直觉和善心来进行“打赏”,这其实就为后来的“反转质疑”埋下了伏笔。

显然,个人通过社交平台发起求助,如果个人信息、实际情况等未经核实便在互联网上进行大肆传播,极容易导致发生诈捐、骗捐等现象。比如此前在问答社区知乎上也发生过诈捐事件,一名26岁的男子在知乎上杜撰了“童谣”、“小言”和“CK小小”等三个身份,将自己伪装成“女神”形象,在网络上编造生病等桥段,以博得别人的同情心,骗取钱财,其支付宝账号先后获得别人转账24万余元。

另一方面,个人在微信公众号发起网络筹款,没有中间第三方平台实行监督和监管,通过朋友圈实现病毒式的传播,这极容易演变成为营销事件。实际上,罗某的网络求助从一开始就带有营销行为,其与某p2p金融公司合作,微信文章每转发一条,p2p公司就额外捐助1元,这使得网络求助行为间接演变成为了企业营销事件,直至最终招致公众反感。实际上,如果没有第三方的监管,并将个人求助行为与企业营销挂钩,即使最开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演变成为公共热点事件,一定会有企业和机构借势营销或敛财,这很可能导致网络公益行为走偏,最终伤害的是网络公益行业本身。

最后,像罗某这样的不设置额度进行个人网络求助的行为,利用微信或其他社交平台实现快速传播之后,很可能最终导致网络筹款金额远远超出实际需要范围,但由于没有第三方平台进行监管,这使得善款容易被挪用,最终网友的善款很可能并不能真正得到妥善的使用,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众筹  公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