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4岁的谢尔盖布林和25岁的拉里佩奇,在美国加州郊区的一个车库内创建谷歌,为一个全球互联网巨头和伟大企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018年谷歌即将迎来20周年的纪念时刻,却是在它内部人员和外部形象接连受损的情况下。5月份数千名谷歌员工抵制公司参与Maven项目,迫于舆论压力,CEO皮查伊宣布将不再与政府签订新的合作计划。但仅仅一个月后,意在帮助公司赢得军方合同的“Air Gap”安全工具,再次引发了争议,云端部门一群关键工程师拒绝开发,成为谷歌争夺敏合同的又一个障碍。
“do not be evil(不作恶)”曾长时间是谷歌的信条,但连续两次违背这一原则的事件发生,谷歌员工恐慌的不只是AI的武器化应用,也是公司公信力和决策透明度的问题。
当谷歌不再顾及员工的反应,这还是曾经被硅谷所推崇的谷歌吗?
“不作恶”已不符合谷歌的发展诉求?
对于谷歌参与Project Maven计划,5月份掀起的集体辞职事件最后以员工的胜利作为结束,尽管这件事使谷歌一度陷入争议,但因“民意”而改变公司最高决策,这种在国内难以想象的做法还是令其赞誉不少。尤其是这一事件引发谷歌制定了AI指导原则,这对于AI技术应用道德问题的讨论和推进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然而这一事件在谷歌内部引起的恐慌远没有消失。除了云计算部门以外的大多数员工,在签署合同之前的两个月至五个月之内都不知道合同存在的问题,几位抗议的员工表示高层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已经受到阻碍。
与之相对地,李飞飞代表的管理层则在小心翼翼地回避敏感、保守合同,她曾建议“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必须要避免提及或者使用到AI这两个字。这背后一方面或许是避免媒体过度猜疑,但另一方面也是明知谷歌与军方的合作可能破坏“不作恶”的信条,引起员工反对,这才对内部保密。
19年前,谷歌早期的工程师阿米特帕特尔,担心商业人士的加盟会影响谷歌技术中立的态度,甚至迫于客户的要求更改搜索结果排名,由此在白板上留下了“永不作恶”的声明。对于一个刚刚起步一年的初创企业来讲,谷歌未免显得太过理想主义,但同作为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正遭受竞价排名带来的恶果,不得不说,谷歌创始人的远见和原则非一般人可比。
只是这项被信奉了将近20年之久的企业宗旨,正面临背弃危机,而且是因为AI武器化这一为技术人员无法接受的应用场景。虽然不排除谷歌政治压力增加的原因,可追根究底可能还是要归结于商业利益。
文章TAG:文化 创新 谷歌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