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机器人出现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其扮演的家庭角色恐怕没有大人们想象得那么讨小孩子的欢心。

儿童机器人拿错了剧本,原来是定位出了错

我们研发儿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定然不是为了打造家庭的围墙,将孩子困在家长与机器人之间。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除了中国的家庭关系模式影响,也因为儿童机器人一直以来的错误定位。

1.儿童机器人成为智能手机的变换形态

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很大, 但国内儿童陪伴机器人的总销量却不尽人意,这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的儿童机器人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AI技术,反而更像是语音版的搜索引擎。

简单的语音识别输入、检索、语音输出,智能手机在很早之前就可以做到了。机器人更像是一个载体,实质跟手机非常相似,甚至还没有智能手机那么“聪明”。

于是,儿童机器人就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作为玩具,似乎贵了点,作为学习教师,却还远远不够格,作为“玩伴”,也满足不了孩子的语音交互需求。那家长还能用这个机器人来做什么呢?大概也只能借守护之名,行监督之事了吧。

2.儿童机器人才不在乎孩子呢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机构的Sherry Turkle博士提出,孩子们已经淹没在数字技术中,影响情绪能力发展、阻碍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她的结论是孩子们不需要人工智能助手。

同样的,儿童公益组织(CCFC)负责人Josh Golin也认为,人工智能设备不仅带来数据隐私问题,而且孩子情商的发展需要更多人与人的交流、面对面的互动。

当家长们放心地将孩子们交给机器人的时候,孩子与社会人的交流机会减少,儿童由与人交互变成了与“拟人”的机器交互。父母们难以意识到,孩子的社会关系正在遭到侵蚀,儿童机器人存在着将个人与其他社会关系切割的可能性。

显然,儿童机器人已经不是孩子们的刚需。但父母才是儿童机器人的购买决策者,使用者和购买者的分离,也导致厂家更在乎“讨好”家长,以家长认为对的方式来教育和陪伴孩子。

儿童机器人还能上演一出好戏吗

目前中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希望孩子们都变成同一个样子,它对优秀的定义也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思维,给儿童教育和陪伴机器人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的痛点,正所谓人类的痛点,都是AI的机会。在儿童教育和陪伴这个市场上,一种新的可能性正在酝酿:用机器人打入家庭内部,并不仅仅专注于儿童,更应该关注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交互。

目前,就有儿童智能机器人发布家长“陪伴留声”功能,从语音技术切入,让机器人模拟家长的声音,使儿童成长中能更多的听到父母的声音,从而加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加儿童的安全感和成长体验。

实际上,除了家庭互动,社会互动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因素。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6-7岁的儿童认知发展中,其“私人演讲”会完全内化,而年长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都是因为其从社会中获取的成人说话方式和现实表现。

对一个家庭来讲,如果把太多的故事圈在围墙里面,那么这个家庭的故事就会少很多很多。在墙里的时间多了,孩子在长大后也会难以适应墙外的生活。所以,儿童机器人更应该去打破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边界。

同济大学教授娄永琪曾说过,“我们认为未来非常重要的智力资源在社区里面,需求在社区里面,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也在社区里面。所以对我们来说,社区实际上就是学校的延伸。”

所以,不妨让机器人去对接社区,社区里的每一个积极变动,机器人都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得到一个真实的反馈,作为我们孩子们行动的依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社区就变成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边界也就打通了。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儿童机器人在这方面的信息自动净化功能,以及如何让孩子和父母更好地玩和学习。

一个新方向的提出,必然会受到一些质疑。对于儿童机器人的更本质的需求原本并不存在,但只要能被创造出来,它就是被需要的。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机器人  关系  未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