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短命,可能是对网红品牌最大的误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 | 易不二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奇葩说》最近的这道热门辩题,在以前的网路流行词中,能找到对应的描述,即“隐形贫困人口”,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钱没赚多少,吃穿住行却样样“精致”。

姑且不论年纪轻轻精致穷的对错,但能从网络流行词,到综艺节目辩题,并引发广泛关注,不可否认,这背后,是新消费势力的崛起与强大。也正是这群“精致穷”的消费群体,让众多新兴“网红品牌”呈现井喷式爆发。

在刚刚结束的双十一,5万个新品牌首次亮相天猫,299个品牌成交额突破1亿,15个品牌成交额突破10亿,同比去年增长超过一倍。其中,就有大众熟知的完美日记、元気森林、HFP、三顿半等“网红品牌”的代表。

而对于“网红品牌”的印象,在螳螂财经的随机采访中,12个90后互联网从业者,有7个人认为“网红品牌”带有贬义色彩,背后是“噱头”、“华而不实”、“短命”这样的潜台词;有5个人觉得一个新品牌,只有先“网红”了,才能再去做大做强。

但在“大众品牌逝去小众品牌来临”消费趋势下,在层出不穷的新品牌的爆发中,“网红品牌”有的在昙花一现后“死去”,有的在百花争艳中“活来”,这之间,相差的是什么呢?

传播红利与审美红利下,网红品牌势力四起

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到过一个“分裂的大众”的观点,大意是由于感性认知的多样化和个人资产的差距,消费开始呈分裂状态,人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感性、好恶来生活来选择消费,进而整个社会的消费从“have时代”,来到了“be时代”。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觉得自己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风格,个性、独特、新奇等因素,成了更深层次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连接消费者文化认同的潮牌之风大行其道。

消费趋势的变化成了新品牌崛起的土壤,而在传播红利与审美红利下,很多新消费品牌“一夜爆红”,不再是难事。

传播红利,来源于流量分布富裕又不断迁徙的新渠道。

拉一下近10年的时间线,消费者经历了微博的兴起,微信公众号的热门,到知乎、小红书等垂直社区的崛起,进而来到如今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的爆红。这些带着流量红利的新渠道,前赴后继地涌进互联网,为很多品牌带来了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品牌  场景  曝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