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通过需求采集分析的方法,来验证需求是否存在,量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
这四种方法各有特点,我们在具体使用中,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来选用:
用户访谈的重点在于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交谈,直接收集用户需求,起到“发现”用户需求的作用;可用性测试时定性分析方法,作用是通过用户的实际使用,“验证”用户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这两种方法,则是“量化”用户需求,它们的使用需要看产品的成熟程度,不成熟的产品自然是使用调查问卷这种方法了,而数据分析则更适合数据比较完善的产品。
最后,如果需求确实存在,接下来就是要对需求分析时所获取的用户资料、反馈和需求数据等进行进一步提炼——确认用户需求是什么,进行排序;确认用户是谁,进行分级。
需求提炼的第一步是完成需求的过滤和汇总:先过滤掉明显不合理需求、小众偏门需求和没有应用场景的需求。然后,将需求和用户进行汇总:
需求
问题:用户主要反馈的问题和数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用户的基本需求。
行为:用户的反应、行动及数据是什么?
原因:用户问题和行为的原因和数据是什么?原因就是用户的“真实需求”
用户
属性:主要包括用户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喜好等数据。
场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用户产生需求以及场景数据。
频率:用户需求的周期及数据。
需求提炼的第二步是需求排序。根据用户需求的次数、比例以及用户反馈的重要性进行需求排序。(需求排序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产品决策,之后会专门再写一篇《迅雷看看CEO:如何做产品决策》的文章。)
书中举的是视频网站的例子:用户视频网站的目的排序显示,92.6%的用户是为了看电影,87.2%的用户是为了看电视剧,而只有29.6%的用户是为了看原创UGC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视频网站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电影、电视剧内容的优先级,明显是要高于鼓励UGC的,所以在后续的产品规划中,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购买电视剧和电影的版权,而不是思考如何更好地鼓励UGC。
需求分析得第三步是用户分级。通过用户描述的3个维度(用户信息、用户需求频率及强度),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级(普通用户、目标用户和粉丝用户),从而确定“粉丝用户”。
普通用户:理论上有需求使用新产品或新功能的用户。
目标用户:在普通用户中有明确的用户属性、用户场景和较高使用频率的用户群体。
粉丝用户:在目标用户中,频繁使用产品并有传播力的忠实用户。
用户分级实际上是对用户进一步的识别和定义。对用户进行分析是需求分析的必要工作,它可以为后续的产品设计和运营打好基础:在产品设计环节中,要根据不同级别用户进行需求排序,从而做出需求决策:比如一个产品需求看起来非常小众,那一般而言可能就不会考虑去做了,但是如果这个小众是针对粉丝用户的话,那么就需要慎重考虑一下了,因为满足粉丝用户的需求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运营环节中,则可根据用户分级,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运营活动。
以上内容显得有些理论,更多的还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验证,共勉。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