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是当代中国人最喜欢的文学类型之一,究其起源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记叙风格镜头语言浓重,其中的游侠的故事引人入胜,看起来更像小说而不是史实。

还有人认为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算六朝的《搜神记》和《神仙传》等等,这些想象力丰富甚至离奇的文学作品,给后世的各种类型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素材来源。当然我认为它们更应该归类到神话故事或者民间传说,且翻来覆去中心思想就四个字“因果报应”,说教味太浓,看多了不免审美疲劳。

当然更多的观点认为,真正意义上“武侠小说”的雏形或者里程碑,应该是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的《红尘三侠(虬髯客)》类的奇侠类小说。

从《聂隐娘》到《昆仑奴》 套路化的唐朝武侠小说还可看否?

今天我们主要谈唐朝的奇侠小说。

在完成手头的工作后,我近期专门抽出时间,密集的阅读唐末奇侠小说,感觉到这种小说看起来瑰丽传奇,但其实和绝大部分的韩剧一样,有一个烂俗的套路。

总结起来如下:某某官员(将军或者节度使之类),最近遇到麻烦事(宝物丢失,躲避仇杀,想去杀人),正愁眉苦脸,突然冒出来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就是主人公,多为该官员下属或者奴婢或者街头穷人),一般会说您的事情不要着急,您对我这么多年非常好,让我来为您分忧报恩吧。然后帅气的出门,100%的一击奏效(往往两个时辰就去了千里之外),很快回来复命,随后官员当然要大赏这个主人公,然而主人公突然就归隐了,谁都不知道去哪了。故事完

这其中的代表作《红线女》《昆仑奴》《聂隐娘》等,也都是这个套路。只是加了办事细节和对人性的探讨,而且想象力更丰富使得他们有别于他做了,本质其实还是一样的。

总结出唐代此类小说套路后,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创作伪唐末奇侠小说。比如我现在随机卖弄一则:

时安史祸乱,天下纷扰。汾州县尉高令,河阳人,恐强盗横行多年,心有积郁,遂卧病在床。有牧羊女红木,曾睹犬羊撕咬,悟奔袭碎石之术,现寓高府门下掌炊。是夜,高令闻声开门,红木立于前,曰“婢子蒙相公之恩,知相公之忧,愿往”。话毕,越墙而出,极愈飞燕。高令惊骇不已,感神仙及至耳。一顿饭功夫,红木归,曰“患已除”。 令大喜,赏之,卫士捧金而出,倏忽红木乃去矣。此后二十年再不得见,有牧童歌曰“红木入羊咩咩咩,云雾深山淅淅淅”。

按照我这么分析,套路满满的唐朝奇侠小说似乎没什么看头。那么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要不然他的生命力不会传输1000多年而不休(很多戏曲名作都取材唐朝奇侠小说),侯孝贤改编的《刺客聂隐娘》也不会获奖无数了。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模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