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对游戏业务的态度,从抵制到接受,虽然现在阿里游戏看似决心分一杯羹,但实际游戏在整个阿里生态中的地位依旧尴尬,因为某种程度上,马云对游戏的期待在于社交,并不是游戏本身。就像这款小游戏,阿里游戏负责人已经明确,“会加入一些社交的玩法,这种社交非常轻量,可能在一到两个月之内上线”,很明显,淘宝小游戏意在对标微信小游戏。
不过,表面上看,影视娱乐等方面运营资源和平台流量,都是阿里开展游戏业务独有的优势,可游戏与电商、支付等业务的打通,目的却是让游戏反哺阿里核心业务,这种观念或许才是阿里游戏一直做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阿里游戏策略舍本逐末
2017年3月,阿里游戏举办发布会,阿里游戏总裁史仓健宣布,阿里游戏正式全面进军游戏发行领域,2017年将携10亿资金助力游戏IP生态发展,并与阿里文学、阿里影业、优酷联手推出“IP裂变计划”。自此后,再次重整旗鼓的阿里游戏,已经基本确定了核心策略,其实说到底和业内常讲的影游联动很相似。
但时隔一年后,只有两款产品在计划之中推行,所吸引的游戏开发商也寥寥无几,为什么阿里的巨额投资和完整产业资源,在游戏行业不管用了呢?
近几年来,阿里代理游戏都有一个通病,即游戏必须与阿里旗下业务进行打通或联动,这种方式延续到现在,成了阿里游戏的一个重要核心点。站在阿里全局的角度看起来,似乎无可厚非,但具体到执行,不仅挫伤了开发者的独立性,反而有可能影响游戏产品本身的体验。
早在2014年代理《暖暖环游世界》之时,阿里对开发商进行业务绑定的要求就极为直白,这导致游戏产品运营或多或少都要附带着其它业务KPI的压力,就像换装游戏需要帮助电商吸引品牌入驻,旅行青蛙也要承担一定的带货功能。可没有腾讯和网易的实力,其它游戏厂商带着KPI做游戏已经很艰辛,阿里有没有考虑到开发者的感受呢?
可能正是考虑到这点,苏州叠纸科技的下一款游戏《奇迹暖暖》,转而投向腾讯代理,阿里也由此错失了一个爆款。
当然,阿里的这种操作看起来变现途径更短、更快,更重要的是能带动其它业务,可实际上对游戏产品而言更像是竭泽而渔。在联动其它业务之前,阿里忽视了一个前提,游戏本身已成爆款才有机会实现更深的商业价值挖掘,但阿里代理游戏,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全力将游戏做成爆款,而是怎样在游戏中捆绑其它业务,这会导致什么后果?
文章TAG:失败 游戏 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