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年年喊的“二选一”,为什么今年让人格外厌了?

每每双11将至,平台间的“二选一”口水战总是以开场曲之势先奏起。但今年,抱着瓜看戏的观众明显少了。

昨儿晚上,和几个老家伙相约后海,本想就着小酒,让大家一起评评最近的各种声明。没想诧异的是,对这个话题嘴炮党们完全蔫蔫地提不起劲儿。

网络反应也类似,从四年前不少网友对“弱者”京东的表示同情,到今年少有网友再愿意配合贡献流量。即便是媒体的微博,转评热度也无法与往年同日而语。

“唱的人不累,看的人都累了”,网友评论直接,这个话题确已让人生厌。

厌烦感来自哪?理了理这几年来自己的所观所感,我觉得原因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间打了京东的脸

京东公开撕天猫“二选一”的起点是2015年的双11。

那一年,刘强东可谓高歌猛进。春季上线全球购,夏季迎娶章泽天,秋季推出“京腾计划”——而实名举报阿里就是那个冬季留下的一笔。

在2015年的声明中,京东措辞悲愤、激烈,称天猫的做法“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并且还会“损害了商家利益”。

坦白说,刚看到这份声明时我是偏向京东这边的。那时历时长达四年的“3Q大战”刚落帷幕,坐在电脑前“二选一”的纠结之感还记忆犹新。而15年年初,发改委狠罚高通,也让人不禁对垄断、竞争之类的话题格外敏感。所以京东用“二选一”的提法,让我第一反应是对天猫心存警惕。

然而,就像时间让人们发现马云不是骗子,时间也逐步让人打消了京东刻意营造的恐惧感:

2015年双11,我担忧天猫会不会坐地提价?——然后发现并没有,最后一阵买买买。

2016年双11,京东“二选一”的声音又来了——担忧的事不仅没发生,而且买得更爽了。

随之在2017、2018年,每一年双11季,这厢都是京东持续叫板天猫“二选一”折损消费者和商家权益,那厢是我们乐此不疲地抢购和商家营业额的增长。

从近年天猫双11的公开数据可以看到:从15年到18年,天猫双11的全天交易额由912亿元增长至2135亿元,销售过亿的品牌由两位数增长到三位数。四年来,消费者和商家用脚投票的结果,对京东的诛心论确实是一场打脸。

2015到2019,看京东越来越似碰瓷,对天猫的怀疑则被渐渐打消。

不得不说,时间,又一次成为了阿里的朋友。

二、对平台经济,明白人越来越多了

让我和老炮们想通平台经济商业逻辑的,其实不是京东和天猫,倒是我们几个自己写字的自媒体号。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京东  消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