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B(反向定制)模式:很多生产者就是豆瓣的用户:作家,歌手,电影人。正版化和电子内容消费是未来的趋势,基于此豆瓣可以做出版丶做发行,做经纪人。当然,豆瓣也可以将其分析结果卖给别的“生产者”们。
还有精准营销,电商导购,均会陆续出现。
浅尝辄止,我行我素
豆瓣东西出现后,人们猜测基于此的导购模式会很快出现,不过,目前商业化痕迹并不多。这是杨勃的坚持。在2013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杨勃公开表达了其产品观:“我一直觉得用户价值可以带来商业价值,我们仍然在做从第一时间起步的新的创新产品,有可能三四年之后变成大家常用的产品。我也认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强求,不能在生命周期还处于早期的时候强求转化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的转换要跟外界环境相关,而不是被迫做一些勉强的事情。”
这是豆瓣目前仍不盈利丶离钱很远的根源所在。豆瓣阅读丶豆瓣FM Pro丶豆瓣电影做了一些离钱很近的事情,但杨勃说这并非刻意追求,而是自然而然,几个产品刚好到了这个时间点。
过去几年,豆瓣对广告商有自己的要求,要求广告内容与豆瓣气质相符,且对每个页面的广告位数量严格控制。在大多数人看来,豆瓣在自断财路。如果杨勃把豆瓣商业化的口子开得再大一点,这个轻资产公司早已盈利。
除了不刻意追求商业化之外,豆瓣扩张也很保守。在这个浮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豆瓣像原始人。
豆瓣可以走向电商,自营电商抑或类似天猫的电商平台,可以做围绕电影票等文化产品的团购网站;可以走向媒体,从电影点评直接延伸到视频网站;可以走向硬件,以豆瓣FM为基础做播放器,以豆瓣阅读为基础做豆瓣的Kindle;可以将线下的触角从文化延伸到更多领域例如在线旅游。可以走向……
杨勃不为所动。追求自然而然的商业化,保守的扩张步伐,远离资本运作,他还能坚持多久?
移动堪忧,豆瓣加油
豆瓣在兴趣社交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有最大的兴趣图谱,39万个小组,月UV达到7300万。它保持对兴趣社交的专注。豆瓣最大的挑战是将其PC端的用户丶数据和优势无缝迁移到移动端。但是,豆瓣过去几年的做法还不够“移动”。甚至可以说,豆瓣移动正面临挑战。
在移动端,豆瓣不是唯一的兴趣社交玩家。
百度贴吧丶陌陌贴吧等产品均已瞄准兴趣社交。陌陌的本地化属性更大一些,而百度贴吧社交属性正在加强,整体仍以帖子为中心。
毫无疑问的是,它们会与豆瓣的App们分享市场。
微信做熟人社交,“我的银行卡”里面已经接入高朋支持的电影票频道,点击进去后菜单为“上映”丶“影院”和“我看”,与豆瓣电影App如出一辙。未来微信与豆瓣是否会出现更多交集?
豆瓣有10个移动App,杨勃在2013年初说,豆瓣在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有种7丶8年前创业的感觉。移动创业一年豆瓣的成绩如何,没有公开数据。想必十分辛苦,别忘了豆瓣只有380个人。
移动互联网崇尚的是“唯快不破”,小米的成功更是让大家感受到“营销”在用户注意力稀缺时代的重要性。活生生的例子是,春节刚过,低调的魅族董事长黄章复出,要引入投资“喊出来,让大家知道有比小米更好的手机魅族”。这是黄章在新时代的妥协。
豆瓣如果继续“慢”,继续低调,继续践行用户自运营,还能跟上节奏吗?
我也希望豆瓣做大做强。
如果哪天,豆瓣被巨头收购了,是豆瓣的悲哀,是用户的噩梦,我想也是阿北最不愿意的结局。现在,还没投入巨头怀抱的大公司已经不多。加油,豆瓣!
本文转自虎嗅,作者罗超。
文章TAG:豆瓣 大众点评 慢公司 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