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向善的水滴筹们,却在瓦解社会信任体系

商业向善的水滴筹们,却在瓦解社会信任体系

商业向善的水滴筹们,却在瓦解社会信任体系

在外界看来,水滴筹负责人的此番声明像是在甩锅了。许多网友纷纷表示,以后再也不相信这样的众筹网站了。如果病人的家庭情况不经审核就可以发布众筹信息,那难免会被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

审核漏洞:平台甩锅是有意还是无能为力?

如果众筹人想要通过众筹平台来进行筹款,就必须如实报告自身的财产状况,也有必要接受平台的审核。同时,平台也应该真正承担起审核众筹人经济情况的义务,否则,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向社会筹款,博得大家的同情,这会伤害广大民众的情感。

如果不加辨别和限制,只会让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受到严重的威胁,真正需要社会救济的人无法得到帮助。

案例1

2018年,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3岁女童雅雅(化名)患重病,其父母在水滴筹上呼吁爱心人士捐款,希望筹到15万元。然而,爱心款筹得几万元过后,不少网友惊讶地发现,这对父母并未带孩子治疗,并且在获得医院“孩子还有救、请立即住院”的检查反馈后,竟带着孩子“匆忙消失”。几天后,孩子死亡。网友质疑这对夫妻故意诈捐,并导致让孩子死亡。

案例2

2016年2月10日,一位在德国留学的白血病患者在某平台发起个人求助,希望筹款500万元治病,后来患者不知为何将金额修改为50万元,并在两天后筹款成功。该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在德国注册的大学生都需要购买强制公保医疗保险,大部分的治病和药费是全额报销的。

案例3

2016年5月19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一个置换髋关节的手术需要3至7万元治疗费,于是受捐者按照7万元来众筹,然后选了3万元的方案,同时医保还能给这3万元报销85%,最后病治了,还赚到65500元利润。

由于目前众筹类网站层出不穷,而相应的监管机制的制定还远远没有跟上平台种类的迭代更新。这就导致了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度漏洞来骗取财富。上述的案例现在已经是不胜枚举。

所以现在迫在眉睫的是类似水滴筹这样的平台是否应该设立一定的门槛;如何在捐助过程中监管受捐的钱是否合理使用;受捐人是否应该牺牲部分个人隐私确保其真实。

3

三个举措:能否解决水滴筹的问题?

如今吴鹤臣事件已经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众对于出台相应的监管机制呼声也是十分热烈,而且公众也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1、平台能否追加公示功能?让受捐人把医保报销、商业保险报销比例、捐款花费明细、治疗结余等等一一列出来。这样就避免了上述案例中用多余的捐款收入受捐人自己的腰包。

有关对受捐人的财产审核,可以设立网友举报监督功能,同时,平台能否做到保证捐款全程不经过受捐人之手,而由平台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多出来的部分可捐给其他有需要的人,不够的话还可以再次追加捐款。

2、能否将众筹改为众借受捐人可以先用捐助来的钱款为患者治病,等到患者治疗结束后再分期免息还款。其实这样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举措,既能帮助有需要的人群,也能保障捐助人不被恶意欺骗,从实施难度上来说,也不算非常难。

3、能否让水滴筹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如果一个人名下有数套房子,还要做水滴筹,那么系统应该自动把这样的人划入个人征信黑名单。

其实对于这样的举措,在实施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相关律师回应,“这类信息律师带着调查令去查房管局都不给查,别说给水滴筹了!这从小处说是个人隐私,从大处说会暴露一些特殊的真相。比如一个人名下到底可以有多少套房子?这种事情还是别公开的好,否则会引发我们的不适感。”

总之,这次吴鹤臣的案例只是一个导火索,实际生活中诈捐的案例不一而足,公众们长时间以来也深受其扰,希望这次的事件能让相关方面重视起来,或擦亮眼睛认真辨别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或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规范平台审核机制。

对于水滴筹们而言,在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完善之前,自身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平台审核力度。决不能把只是因为平台的角色,当做创新惰性的借口。

假如一些家庭确实是因为这样的重病而难以为继,那这样的众筹平台的确可以帮到许多人,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如果是同时拥有几套房产,数辆豪车的富贵家庭因为家中有人重病而去众筹,那就是欺骗公众信任,利用公众善良的诈捐行为了,从这个角度看,网友们的担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文章TAG:商业  监管  信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