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从这次记者的假货测试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买手真的在洋码头上售假,监管风险和后续的惩处,和能够获得的高利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洋码头在公告中表示,类似“自买自卖”的非正常交易订单,风控系统确实很难覆盖,但对于正常的交易行为,洋码头布置的四道防线可以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所谓的四道防线,即买手认证机制,流量分发布控机制,物流监控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同虚设,完全可以绕开。

从第一道防线,买手认证起,就存在漏洞。虽然平台设定了准入条件和程序,比如要提交海外住址、信用卡等信息,但是审查的过程却非常放松,买手完全可以海外朋友配合或者通过购买海外信息绕开监管。只要账户开通,即时身在国内,买手们也可以通过借助VPN来制造虚拟定位,营造人在海外的假象,发布代购信息。只要花点时间,就可能获得海淘客们的信任,流量分发布控也就形同虚设。

在对货品审核方面,洋码头也没有做到严谨以对。根据报道,有媒体记者将一款价值四百多元的高仿LV手包寄往海外买手手中,并由她按照洋码头的要求,逐一填写了商品名称、品牌和品类等选项,同时上传了多张货品图片。而在发布货品的过程中,洋码头没有任何关于上传购买小票、正品编号等足以证明手包来源的要求,仅是在临近发布时弹出“保证正品”的提示。买手只要点击“保证正品”后,没经过任何商品审核时间,系统提示货品发布成功。

甚至在物流阶段,洋码头也没有涉足其中的环节,报道中称,从买手发货到贝海物流澳洲货站,到货物运输入境并最终送至记者手中,全程没有任何关于货品真伪、价值大小等方面的检验。

而洋码头承诺的保障服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大大的打了折扣。对于可能存在的假货问题,洋码头称,将对知假售假的海外卖家发起海外诉讼,同时对消费者进行假一赔十。但是,在实际案例中,用户却很少能够真的享受到这样的保障待遇。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反馈,黑五期间在洋码头买到的东西,防伪码验出来是假的了,现在去维权,洋码头却告诉她过了15天维权期不管,让找卖家,但是卖家却根本不回复用户,维权陷入困境。

这样的售后情况并不是个例。还有用户表示在维权期内发现了假货,洋码头让其把商品寄到上海客服中心验证。结果隔了一阵子,洋码头回复验证结果是正品,并没有提供任何检验证据。用户表示质疑,洋码头回复不相信就自己去找生厂商或者经销商验证。“至于经销商,洋码头说我们不能透露给你,这是商业机密,你自己想办法。”用户没有办法找到经销商,而通过专卖店得出的验证结果,平台不认可,对于处在交易弱势的用户来说,权益根本无法保障。

今年4月,曾碧波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表示,“做电商的,特别做平台(模式的电商),会没有碰到过假货?肯定是有的。我们很担心,关键是要让概率降低,而这最重要是做好机制。”但是从目前来看,洋码头的机制并没有真的像其设计的那样能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洋码头对外宣称的假货概率低至百万分之一,大概需要重新统计统计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