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100%海外正品购物平台作为宣传卖点的洋码头又一次被曝出了假货风波。和以往用户在论坛爆料引起的小波澜不同,这次事情闹得比较大,一名媒体记者在洋码头卧底当买手,结果发现洋码头的监管程序如同虚设,国内400元的高仿包,寄到海外转一圈之后,就能够在洋码头卖出7000元的高价。
虽然洋码头对“记者假货测试”的回应认为,记者卧底做买手自买自卖属于非正常交易,但是仍然不能阻挡外界对其平台发展模式是否靠谱的质疑,假货测试固然在做法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这个测试中,洋码头的监管在整个代购流程、买手认证、货源核实、交易等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平台本应发挥的作用。
成立于2009年的洋码头,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C2C和B2C。C2C模式通过拓展个人买手来对接用户的需求。买手主要以居住在海外的个人为主,通过提供海外住址和个人信用卡账单等资料,认证之后就可以在平台直接对接用户,这种模式将原本活跃在朋友圈、微信的无保障的代购业务进行了规范化,同时也能够扩充平台的SKU。B2C模式则是用户可以通过洋码头直接连接到国外的线下门店,直接下单。洋码头的B2C模式之前主要是在PC端实现,移动端的业务则主要采用C2C模式,平台通过提供物流等支撑服务盈利。
而洋码头令人诟病的,就是C2C模式下的海外买手代购货品过程中无法跳过的“假货可能”。假货一直是所有电子商务平台都在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随着近些年跨境电商的崛起,海外商品的产品售后环节缺乏,维权难度大,又让海外商品假货问题更加泛滥。货不对版是跨境电商经常被曝出的问题。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海关近年来在进口环节查获的侵权案件以年均10%的速率持续增长。2016年,全国海关共查扣涉嫌侵犯自主知识产权货物757.85万余件,同比增长13.20%。而这些则只是被查处的一部分。
海淘交易中,假货问题最严重的,还要属监管比较弱的代购模式。代购这几年的市场增长,非常可观,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测,中国内地海淘族人数将于2018年增长到3560万人,代购交易规模也将超过1万亿元。售卖正品的利润我们尚不知道,但是假货利润之大,足以让不少买手和商家铤而走险。像是这次记者的假货测试,400元的假货包可以在平台卖到7000元,利润可以有6000元。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经典论点,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