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业界有一种越来越大的声音:国内B2C格局已基本初定,先入局者把控流量资源和供应商资源,通过恶性价格竞争抬高流量购买成本,看似前景无限的电子商务变成竞速烧钱游戏——换句话说,新进入者已经没有机会,只能依附先入局者“陪太子读书”。
看似很有道理,可事实是这样吗?独立B2C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总体市场规模尚有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从市场发展前景角度去看,一个仍处急剧上升期的市场永远不会缺少机会。
像线下商品流通链条一样,电子商务产业链也是一个闭环,理论上,在任何一个环节找到创新的模式,都是新的机遇。
聚合消费者注意力,流量从哪来?
同线下商超最大的不同在于,B2C平台更依赖广告和营销手段招揽流量。如果说线下零售被地产租金“绑架”,那线上零售则受制于流量购买成本,估计现在国内几大B2C平台流量购买成本都不低于10%。
如何降低流量导入成本?除了普通的硬广告投放、互联网资源互换、降价促销刺激外,目前社交媒体、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微博也都是使用较多的流量导入手段。但除类似美丽说、蘑菇街这种目的明确的社会化电商网站外,其他手段都还没有找到效果明显的商务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这种互联网社区本质上是排斥商业入侵的,用户到上面来不是为了购物。即使是Facebook实际上也面临着广告投放精准度、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因此对于纯B2C平台来说,降低流量导入成本的最佳方式还是要回归到自身——独有的品牌或商品,创新的购买体验或消费模式,超乎一般的服务水平。
传统企业主导B2C:补上技术短板
在中国,大多数传统企业长期都是加工代工、密集劳动力生产类型,较少关注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脱节的。因此,国内传统企业自营独立B2C很难成功,中国只能出现由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的延伸,而不太可能出现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的侵蚀。
但最近这种情况好像发生的逆转,苏宁、国美等传统家电连锁企业出身的苏宁易购和国美商城等开始采用惯熟的价格战来冲击国内电商领头羊的淘宝、京东,逼迫对手不得不接招,“20亿元让利”、“5亿元促销”这样的口号喊出来的确能吸引不少眼球。且不论这种动辄上亿、几十亿的促销是否有“扯虎皮”嫌疑,这种采用传统商战方法对纯互联网出身电商企业的“逆袭”还是很令人瞩目的。但这种大规模促销把流量引进来的同时也暴露出传统企业B2C应对海量数据在页面更新、订单处理、仓储调配、物流配送等方面有诸多问题。
文章TAG:传统企业 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