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经济学理论,衡量一个体制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关键看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中国过去40年的变革动力,本制上都来源于大政府和小政府之间的博弈。这里面的复杂性在于,你很难把今天的局面(成绩)简单地归结于“大”还是“小”。

互联网最早在中国属于财富创造的“蛮夷之地”。记得2005年互联网创业又一次达到高潮的时候,我问一些创业者(既包括精英,也包括草根),为什么选择互联网这个行当?很多人的回答很一致:因为在中国,互联网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很少被管来管去。呵呵。

而且某种程度上,中国互联网能走到今天,还要拜计划经济所赐。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时,中国诞生了一家新央企——从中国电信分离出来的中国移动。这家一把手需要中组部任命的新公司,当年通过短信增值服务帮助腾讯、网易等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度过了生死劫。

前一段时间联通混改,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手握近800亿人民币入股,并占据董事会半壁江山。当年腾讯每月200万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中移动,今天,腾讯、阿里的市值已是中国移动的近三倍;2000年运营商救了中国互联网,十八年后中国互联网报恩运营商。这是市场经济的威力,还是计划经济的福分?谁是儿子?谁是爸爸?

在互联网江湖,今天的腾讯、阿里就是昨天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中国移动为例,当年成立就是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说白了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次政策落地,是计划经济送给市场经济的见面礼。后来无论是短信增值服务的开通,还是移动梦网的推出,都在计划之内、安排之中。几乎所有的国企、体制内机构都是“业务服务于政策”。

而早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是没有政策(战略)的,只有业务(产品)。QQ是马化腾误打误撞出来的;在淘宝之前,马云先是趟了B2B的坑;在百度搜索上线之前,李彦宏就是一外包公司的小老板……先找到一个市场需求点,然后集中火力,抢下山头,最后才竖起旗帜、告诉世人自己是奉天承运,而不是流窜打劫。

过去20年,互联网创业最重要的圣经就是“单点突破”。但不得不说,这个“铁律”在巨头尚未形成绝对垄断的年代,是行得通的,但到了AT无处不在的时代,其价值与合理性需要重新评估了。

首先,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的创新、创业,已经很难逃离巨头的魔掌了。如果说QQ是在没有巨头的年代诞生的一株野蛮生长的绿萝,微信就是巨头垄断时代通过“人工受孕”而催生的一朵仿真玫瑰。要知道,算上张小龙团队,当时腾讯内部至少有三个项目小组在做微信的事情。眼界和资源强如雷军,也仅仅做了一个米聊,还被微信干掉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经济  移动  市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