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整体营收保持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36氪所产生的亏损却在不断增多。
2019年上半年,36氪产生的亏损总额高达455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30万元,亏损幅度扩大了近4.47倍,显然36氪的营收增速并未赶上其成本开支的速度。
究其原因,36氪巨额亏损是因为运营开支的大幅增加。其中,36氪在2019年上半年的一般和行政费用增幅巨大,已经从去年同期的794.9万元暴涨至今年上半年的4684.9万元,涨幅达4.89倍,这部分支出占其所有运营费用中的比例也从去年同期的两成增加至超过四成。此外,36氪上半年销售团队人员开支大幅增加了106.9%,研发团队的人员开支也同比增加193.0%。
规模快速增长的36氪未能找到平衡收支的有效手段。据悉,目前36氪员工总人数已经由2017年年底的194人增加至去年年底的411人。到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了478人。在36氪现有人员构成中,营销团队共计217人,占比最大,为45%;研发团队其次,有56人,占比13%。
对于36氪来说,在团队人数快速增加的同时,如何把控好有关团队人数增长带来的开支增加,以做好“盈利”方面的考量,这已经成为36氪想要完善自己上市“答卷”的重要考量。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36氪的总营收在增长,但它的毛利率水平却在下降,这对于已经发展了九年之久的36氪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在IPO环境日益困难的当下,36氪该如何向市场解释自己巨额亏损、毛利下降的现状?这是36氪亟待考量的问题。
行业红利消退,科技媒体竞争加剧
而除了自身存在的运营问题之外,36氪还需要面对的更多是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随着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流量红利“见顶”,36氪所处的科创媒体行业却迎来了更多竞争对手的崛起,这给36氪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近三年以来都未获得新一轮融资的“窘境”从侧面也验证了36氪目前深处的尴尬境地。根据天眼查相关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至今,36氪已总计获得7轮融资,股东名单里包含蚂蚁金服、IDG资本、经纬创投、华泰瑞麟等著名投资机构。但纵观各方投资记录,我们却发现36氪的最后一笔融资停留在了2016年12月。
在获得由招商局创投投资的数亿元融资之后,36氪便没有再继续获得融资。互联网行业资本寒冬显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36氪的融资情况,这或许也是它在现在这个并不完美的时间点寻求上市的根本原因,急需“输血”的36氪已经没有耐心再继续等待下一轮融资了。
主要竞争对手钛媒体、虎嗅们的强势发展更是让36氪面临更大的困境。作为与36氪的媒体业务高度重合的两家,钛媒体、虎嗅和36氪的主营媒体业务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这也是加深36氪目前所处困局的因素之一。
再加上此前36氪寄予厚望的知识付费业务发展不顺,36氪正无可奈何地面临“下半场”危机。
过去,36氪借势国内互联网大环境的“东风”得以迅速发展,2017年左右的巅峰期甚至实现了“国内90%早期项目首次曝光都是在36氪平台上完成。通过36氪的报道,有54%项目最终获机构投资,当中34%甚至获得优良机构的投资”的成绩,那时的36氪的确建立起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但随着近年互联网红利消退、行业投融资事件同比大幅下滑,36氪已然风光不再。未来它如果想要突破目前所面临的困局,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文章TAG:上市 竞争 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