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力?

这几天,中国华服日活动成为微博热搜,这个团中央、b站、东家联合发起的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推广,已经成了年轻人的节日,大家争先在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穿着汉服的风采。再往前,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突然爆红网络,他成为了第三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在这些社交媒体的刷屏事件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与文化,已经越来越火了。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缺失的一课,正在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年轻人正在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力。

从舶来文化到本土文化意识觉醒

娱乐节目的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着变化,最初电视台的文化娱乐节目,大多靠港澳台、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版权,通过模仿和学习不断吸引年轻人,类似传统文化类的节目逐渐式微。但是进入到2010年后,这种现象近年来不断被改变,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热。典型的个案例则是《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很多受众心里, 90后和00后的网络世界都是二次元的。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90后和00后的B站,虽然死宅,花痴,鬼畜聚集,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正经的纪录片被不正经的多次刷屏,更有粉丝给他专门做的剪辑,在这段《钟表组王津师傅cut》里,你会看到不断弹出的“帅得我全程舔屏”、“王师傅缺儿媳妇吗”、“表白王师傅”这样的弹幕。你会发现,真正被刷屏的是这种云淡风轻背后默默修文物,如同对待亲生子女的那种“有点心疼”的关爱,却真正触及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灵。

“文艺青年”们曾经追求的心头好,是在星巴克配着“logo”发个朋友圈,或有为各种洋节疯狂买单,这类举动通常被冠以“小资”、“品味”,而传统文化的被冠以老土和容易被他人嘲笑。表面是消费的选择,实际上是骨子里的一种不自信,而不自信的来源还是国穷民弱,这是鸦片战争以来被丑化和掠夺的结果。

鸦片战争英国人把红茶带到了印度,其实斯里兰卡、阿萨姆奶茶压根没有用正宗正山小种红茶调配的口感好,而正山小种、祁门红茶一直是英国皇室和贵族的“心头好”,这些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方主导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当中国从农耕时代对抗现代文明的时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洋火”、“洋钉”、“洋油”等等工业时代产品,到现在大家被同化的很多感受,也就是不自信,当韩国人开始以“端午”、“韩医”等申遗时大家的激愤和不屑开始,其实又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自信和认同,而真正的认同,还是来自于国家的强盛。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文化  传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