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管理层终于出手,林捷和韩鑫也撂挑子不干了。毕竟强扭的瓜虽然能吃,但是它不甜啊。
至此,非物美系成员几乎都已经离职。按理说高管层没问题了,作为物美这一条藤上的瓜,业绩应该更好才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多点本身的业务也存在问题。
► 三问:业务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基于多数生鲜电商的重模式高亏损弊端以及传统商超在电商方面的“难作为”,多点把自己定位于传统电商的商超部。它学习的是美国一家名为Instacart的日用杂货投递创业公司,把自己打造成“跑腿”公司,进而深入到帮商超们进行供应链管理。
连冷链都不做,还想搞供应链管理,您想的可真美啊,这商业蓝图一点都不架空。
多点的配送服务的确是让老百姓不用出门买东西,因此起量的确很猛,但是聚焦物美以后,它的业务中无论是线上下单、支付结算还是会员管理、线下配送,都只是在将物美的线下商超在线化。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它没有增量来源,因为都是从前去物美消费的人才会下载多点。如果把这套逻辑用到非物美系的其他传统商超上,那就相当于商超自己洗了一遍自己的用户,然后数据的“增长”还要归功于多点。
如果多点能拿到合作商超全部的在线数据,那么想要以传统电商部的角色拯救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确可行的 ,但是很显然,这种核心数据的高清无码版本是不可能到多点手中的。
说回聚焦物美,物美的用户群体年龄偏大,这部分人群的消费习惯比较“较真儿”,因此在配送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夏天,一个老太太去附近的物美超市买了几根雪糕、一袋速冻水饺,回家路上遇见了邻居,两人聊天聊了十分钟,回家发现由于天气炎热,在路上耽搁时间太久,买的雪糕和水饺都化了,这时她会选择赶紧把东西放进冰箱,绝不会找超市去退换货。
可是同样的商品,如果是配送员来送,那么配送员送达时,没准一打电话,老太太正在楼下小区里溜达,她会跟配送员说“你等我五分钟”,等她拿到商品,发现雪糕化了,一定会要求赔偿。但很显然,这并不是配送员或者超市的责任。
还有一种情况,假如一个老太太通过多点下单了几个西红柿,那么按照多数老人买菜的习惯,她会在收货的时候挨个捏一下检验好坏,如果发现其中一个比较软,就会要求配送员去换。这个时候如果配送员表示“那我赔你几块钱吧”,很大可能老太太会说“我不差这几块钱,我就要换这个西红柿。”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情况,并且不是个别案例,而诸如此类的琐事还有很多,高龄用户的购物习惯和多点的配送模式上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这非常容易拖垮多点的发展,但是好在还有物美撑着。
逐渐物美化以后,多点通过物美的能力打通了线上线下,也开始赋能其他非物美系的超市。这样对增加商家的线上订单增量会有一定帮助,但是依旧是在薅商超原有客户的羊毛,不过物美倒是知道,给多点搞一个类似于“自主研发的数字零售操作系统Dmall OS”的操作来粉饰一番,引起投资人兴趣。
现在,多点差不多已经把北京地区夯实了,用户心智也逐渐形成。从数据来看,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2月,多点Dmall的MAU为1730万,同为超市到家领域的大润发优鲜和永辉生活则与之差距悬殊,MAU分别为248万、234万。
这个数据我是存疑的,如果是真的,那说明这套“自己洗自己”的模式的确玩的很成功,这个思路堪称逻辑鬼才,只要不停的跟商超合作,多点的数据就能一直增长。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多点倒也算是一个互联网产品了,但要论成熟度,可能还有点欠缺,不过这也意味着施展空间更大。
那没准多点上市,能比物美更值钱。
文章TAG:互联网产品 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