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 关于B2C车辆租金的问题,相对于滴滴来说,的确没有优势。因为B2C模式的车辆租金,其实是平台对于车辆折旧的费用补偿。对于C2C的平台来说,这个费用直接转嫁给了司机,并不需要平台承担。不过,从长期来看,对于司机来说,随着汽车的折旧,加上生意的冷清很容易退出滴滴。而为了留住车主,滴滴就不得不涨价,那滴滴的价格优势就会丧失。而神州的B2C模式则不会担心这个问题。

而B2C的雇佣司机需要薪资支出,其实更不是一个弱点,甚至是一个优势。相对于神州,滴滴对司机的工资虽然不用负担,但是司机本身的收益,是直接扣除在车费里面的。所以这项支出平均到个体的话,并不会比雇佣一个司机的费用便宜。因此,相对于神州的B2C模式,C2C在这一点上并无优势。

所以,C2C与B2C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不存在孰强孰劣。B2C重视舒适与安全,C2C重视价格与便捷,这都是用户需求。不可能存在一个模式通吃的情况。只要神州能够坚持下去,B2C模式的后劲就会逐渐显现,进而威胁到滴滴的市场地位。而即使如今滴滴、优步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重新布局B2C市场的话,也已经很难打败拥有了占位优势的神州。最多只能是旗鼓相当的互殴。

滴滴会不会重蹈电商之争覆辙,让神州做大?

其中,Uber作为国际级别的共享经济巨头,经历了入华初期的迅猛生长后,也开始渐显疲态,要知道,全球互联网巨头都有折戟中国的惯例,如何打破巨头入华魔咒,成为Uber当下最需要摸索的,而不是与滴滴正面厮杀。但现在显然并不是这个情况。滴滴Uber两家虽然没有快滴之战那么激烈,但也焦灼的很。

外来巨头Uber、本土巨头滴滴、模式差异化的后起之秀神州,三者之间的关系,正越来越像之前的三大电商之争。

曾经全球最大规模的电上平台亚马逊,04年收购中国卓越网后,开始进入中国,虽然初期迅猛扩张,但是最终还是在被阿里压制,导致了在中国的不温不火。

关于亚马逊被打败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埋头技术,营销薄弱,对国内市场判断后知后觉。其次是不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最关键的启用外籍高管,对于中国团队的管理层存在不信任,沟通效率低下。这是亚马逊的前车之鉴。即使Uber在中国正在风生水起,并且Uber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是柳甄,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发生这些问题的可能。

而电商之争的时候,当时的阿里也只顾对于亚马逊的围剿,对于京东的B2C自营模式并未及时应对,甚至对京东的自建物流等重模式策略不够重视,形成了错判,导致京东的趁势崛起,时至今日猫狗之争愈演愈烈。滴滴如果目标只盯着Uber,被Uber拉入苦战的沼泽的话,难说不会有让神州趁机做大的可能。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滴滴  机会  专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