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P2P漩涡,小米“爆雷”,雷军“甩雷”?

掉进P2P漩涡,小米“爆雷”,雷军“甩雷”?

掉进P2P漩涡,小米“爆雷”,雷军“甩雷”?

前几日,联璧金融崩盘后,斐讯立即发布声明撇清双方关系,而京东也作出解释称,自身只是一个斐讯产品的销售平台,更没有与斐讯相关的联璧金融合作。只是,在0元购的利益链条上,斐讯从一个不知名的品牌跃居京东销量榜榜首,京东则将斐讯打上自营标签,赚取20%的扣点佣金。如今联璧凉了,他们相互甩锅的速度可谓令人咋舌。

更早之前,明星站台也是互金平台提高关注度、吸引投资人的惯用套路。2015年唐嫣、李湘、瞿颖、钟丽缇、胡静五大女神纷纷通过微博为e租宝站台。而次年这家公司被判定为诈骗公司,诈骗资金超过500亿元,对此,明星只不过默默删了微博,再无其它影响。同样,作为互金平台重点广告投放的影视行业,也是深谙自保法则。

因此,只要互联网金融的利益链还在,即使这一批P2P倒下,还会有新的一批起来,而利益之内、责任之外的第三方就永久有立足之地。认清楚这一点,如果投资人再以为京东、小米等企业能够代表公信力,那只能说是愚蠢了。

不过撇清关系或许只是表面,对于投资人来讲,若是他们不认同,长远的影响在于企业声誉,尤其是小米这种以米粉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说不定会埋下一个隐患,从内部腐蚀用户基于信任对公司形成的凝聚力。

小米以互联网企业的定位上市,但难以支持其定位的是羸弱的互联网服务营收,其招股书显示,互联网服务对公司营收的贡献比例在近三年始终没有超过10%。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依靠用户驱动互联网服务是最切实可行的路线,然而这个时候P2P爆雷所表现出的公司审查疏漏或是疑似利益纠葛,实则动摇了米粉对小米的信任。

更何况,在小米平台上具有理财意识、能承担一定风险的用户,皆是消费能力较强的一部分群体,他们的流失或许才是小米最大的损失。

小米公式:利益>风险>用户?

这场P2P风波中,京东、小米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已经无关最后的责任认定,但更深刻的问题在于公司在风险和利益之间抉择时将用户置于何处。

今年618期间,斐讯对外宣称其总销售额破7.1亿,其中在京东平台总销售额破4.6亿元,占斐讯总销售额的65%左右。另根据斐讯公开数据,2018年上半年总销售收入超80亿,若按照65%的比例、京东自营平均20%的扣点佣金计算,京东2018年上半年获得收益最高可超过10亿。

斐讯的成功得益于0元购,而京东受益于斐讯销量暴增,如果说京东没有了解到0元购模式背后潜藏的极大风险,显然不切实际。但即使如此,在三方共赢的基础上,京东选择性地忽视了可能带来的风险,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对用户的不负责任。

小米则更为严重,即便只追究审查责任,公司形同虚设的审查机制也侧面暴露出核心问题,即商业化压力。一份来自《证券日报》的统计显示,团贷网、ppmoney、人人贷、有利网等8家平台,2016年的销售费用都在亿元以上,其中宜信惠民的销售费用更是高达18亿元。

互联网金融平台越发重视营销,能够引流的渠道便深受其益。为此,小米甚至不惜在损害公司声誉的风险上,为其推广的P2P平台提供疑似信任背书,又或者说纵容它们借用小米公司的形象诱使用户。据一位损失严重的米粉讲述,“我最开始不放心,打电话给理财平台客服,客服还反问,你还信不过小米吗,那么大的公司?”

当现有利益超出潜在风险,而企业风险又远远低于用户风险时,我们看到小米、京东甚至所有相关方,默认的选择可能都是利益,这或许就是在商言商的残酷。

尤其是互金行业始终都无法摆脱欺诈跑路的恶名,这不只是因为经济压力下,投机贪婪的心理情绪在助长,更关键的是政策导向的不确定以及敏感的监管环境,反而催生了各色各样的骗局,在这其中,有些互联网公司难免有所牵扯。

可在整个互联网经济普遍强调用户至上的观念下,这种伤及用户利益的做法,能够持续多久呢?

虽说小米这次回应公众是慢了一拍,但其限制舆论发酵的动作可谓是迅雷不及掩耳,可不担责不代表相安无事,当越来越多的米粉强忍住冲动,想把买来的产品扔进垃圾桶,莫不是另一种损失,而对其它公司来讲,这也是一个教训。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文章TAG:雷军  小米  P2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