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造假危在旦夕,粉丝经济“永垂不朽”

今年两会期间,明星委员们的提案再次将炮火对准了劣迹艺人、明星及影视数据造假、身价片酬等行业乱象,不过前方固然慷慨激愤,后方还是其乐融融,#明星该不该吃粉丝送的食物#、#明星被认错#等话题频繁被推上热搜,娱乐氛围依旧。

但今年还是有些许不同,2018年影视连续震荡所牵引出的政策新规,将在今年集中落地并被检验效果,前段时间,吴秀波、翟天临事件又掀起公众对娱乐圈造假的口诛笔伐。换句话说,娱乐产业规则改写的时机,可能已经同时具备了政策自上而下和舆论自下而上的两个必要条件。

若是如此,数据造假将成第一个靶子,而往后推,数据造假的一环如果被铲除,是否能动摇当前畸形的粉丝经济呢?这是值得业界探讨的。

造假产业链的逆向思考

2019年开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矛头直指流量明星锁场、刷榜、买粉丝,而后其又连续发表微博,感慨“明星流量数据节节攀升,8亿网民不够用”。随之跟进的还有《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而“紫光阁”则从1月5日-9日,连发4条微博,痛批流量明星,呼吁“没有高质量作品做支撑,那些拙劣的表演终将被揭穿”。

影视产业春寒料峭,一场“打假运动”的兴起,或许正是今年的新风向。

微博已率先做出反应,宣布针对转发、评论计数显示方式在内做出种种调整,而更早之前,爱奇艺和优酷停止了播放量的展示。

这对于影视数据脱水进而回归合理无疑是一个有利信号,视频及社交平台本身就是流量造星、粉丝运营的核心媒介,隐藏播放量起码减掉了数据造假的一个需求。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一举措对整个行业来讲,也只是让数据造假不至于假得太“难看”,但其释放的市场信号是积极的:影视数据造假的乱象,今年或许不会止于揭露。

以此为基础,我们再来看影视产业数据造假的产业链。一般来讲,卖方一端通过雇佣技术型或人工型水军,提供刷流量业务,至于买方一端,央视将明星数据造假的推手,归为自发组建的粉丝组织和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

两方需求契合,流量明星通过这一番操作获取一定的人气和地位,从而掠取演艺资源。

而提供演艺资源的制片方、投资方以及媒体平台,又因流量明星的参与而收割商业利益,当然,这其中更少不了购买数据用以打榜、投票、转发的过程。无奈的是,这已成为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如果粉丝的偶像数据不好,就会被其他艺人的粉丝“唱衰”。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经济  粉丝  粉丝经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