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超市快送O2O:爱鲜蜂目前只是裁员收缩,他的有些同行们处境更艰难,京东到家已经和达达合并,多点的创始团队基本都离职,社区001已经死亡(最近传言会复活),还有小美快购、有米有、店里客、多客多米、邻味网、家庭在线、在家点点等众多玩家勉强维持、转型或者已经消亡。
笔者(张陈勇)曾经在派代发表帖子,收集的网上超市数百家,现在看99%都已经停业。超市O2O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超市商品距离消费者最近,如果电商能攻下超市品类,则将重塑零售行业,产生巨大价值,所以才有这么多公司和创业者前仆后继,在超市O2O方向投入大量资本。
笔者认为超市O2O 之所以这么难成功,是因为超市业态已经把成本降到足够低,体验做到足够好,不管是网上超市模式还是快送模式都很难与线下超市竞争。消费者购物需要考虑的因素包含商品价格、商品齐全度、购物环境、路程售后、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些所有考虑因素之和就是消费者全价。线上擅长经营的商品是因为比线下具有更低的消费者全价。而对于超市品类,线下超市距离顾客近,还有永辉超市的生鲜品类毛利率仅10-15%且能盈亏平衡,所以针对超市品类,不管是在商品价格上,还是对比消费者全价,线上都不具备优势,很难取代线下。
超市O2O真的是绝路吗
超市O2O既然这么多失败案例,那么是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了,并非如此,最少对线下业态有冲击,而且某些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线上对线下业态冲击最大的是大卖场,大卖场的逻辑是生鲜和食品吸引客流,非食百货创造利润,曾经大卖场非食以40%的销售达到60%的毛利。但由于线上平台聚合需求,提高周转,把百货当成可乐销售,在非食百货品类,线上平台消费者全价更低,自然冲击大卖场,所以大卖场关店和提高食品占比成为常态。
笔者(张陈勇)前几天写了盒马鲜生的分析文章“盒马鲜生现在怎样了”,目前已经证实盒马鲜生线上订单确实达到每天4000单,线上订单已经全面超过线下。这是很有价值的成绩,而且从APP上看,商品价格比较正常,没有采取补贴策略,这些订单是消费者常态需求。从逻辑上推测,盒马鲜生线上订单毛利基本足够支持线上订单拣货、包装和配送成本(因为70元的客单价)。只要盒马鲜生线下门店能做到盈亏平衡,复制门店,并且进一步挖掘线上流量价值,那么盒马鲜生绝对是有前景的超市O2O模式。
还有食行模式也值得关注,食行在购物不便的社区放置自助取货柜,消费者在线上订购商品(生鲜为主),食行配送商品到取货柜,顾客自取货物。食行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集中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取货柜本身也能起到推广效果。从实际经营结果看,食行在购物不便的新社区效果不错,一旦此社区开设生鲜专卖店,则订单量会下降。这个结果也是符合消费者全价逻辑的,购买生鲜不方便的社区总会存在。
另外还有做校园市场的59store,他在某些高校已经盈亏平衡,还有做办公室零食开放柜的8天在线,还有通过个体超市销售数字商品的19e。超市O2O在某些垂直领域已经有成功案例,并且未来还有很多创业者会尝试这个方向,也许量变的试错会催生更多可行的模式,未来超市O2O也许由他们来走通。
超市O2O未来路总结
目前超市O2O 项目切入点主要是如何降低渠道成本,提高体验和效率,而笔者(张陈勇)还在考虑另外两个方向,一是如何把线下门店人流变成线上用户,挖掘实体店价值。二是如何用线上平台低成本建立顾客对商品的信任,构建渠道品牌。
流量逻辑是互联网基础原则之一,京东商城的流量来自自营自配,用优质的配送体验吸引顾客,然后推出开放平台,把顾客流量在开放平台变现。目前京东开放平台GMV已经过千亿,每年纯利几十亿,如果没有开放平台,京东的市值不到现在的一半。同样道理,既然线下超市已经是消费者全价够低的业态,那么我们是否可考虑把线下超市发展成线上APP的引流器,用单向高返利积分打通个体超市、线上平台和社区商家形成闭环,从实体超市切入构建社区O2O平台了。
我们还可以考虑用线上平台帮助实体店建立顾客对商品的信任,传统方式需要用好位置+美装修凸显档次,以此提升商品印象价值,这种方式成本太高。线上平台具有透明、低成本、交互化、社区化的特点,如何用线上工具低成本建立商品信任和品牌渠道,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除了以上“流量逻辑”和“渠道品牌”外,笔者还曾提出过碎片购物,新业态超市,囤货购物等各种超市O2O招法。笔者(张陈勇)专注的方向是超市O2O、网上超市和最后一公里创新,参与过数个相关项目,也写了一些相关文章。真切希望同行们能走通超市O2O这条道路,从长远来看,零售业态必然变革,我们作为行业中一员,有义务推动行业更快发展,欢迎同行交流沟通。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