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一旦滴滴有了一定规模的自营车队,优质订单会不会优先派发给D1的车辆和司机?如果有订单上的倾斜,那这是不是在倒逼司机去选择D1?如果没有相关订单倾斜,那么程维宣称要在2025年达到100万辆车的目标又该如何实现,如何刺激司机去选择D1?

但无论怎样,司机似乎都没有什么选择权。

从用户角度来看,据了解,D1的设计背后是千万次的用户反馈和近万次的深度调研,但用户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我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只会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市场反应这件事从来都是高度不确定的,谁都无法百分百确定用户是否可以接受。

无论乘客还是司机,开车、乘车本身似乎不存在什么太大的痛点,改变的重心更可能放在“爽点”上。可既然是爽点,能否冲击用户的锚定认知或许就有待观察。

以开空调为例,即便可以遥控控制,大部分人应该也会在开关温度的时候告诉司机一下,或者征求下司机的意见,那这跟让司机开空调似乎没什么区别。冷了,请司机帮忙调高点,热了,调低点。从另一视角来看,明明可以让司机代劳,现在需要自己做,还要考虑司机是否接受,这会不会是一种新的用户负担?

总的来看,从司机到乘客,滴滴的改变是否能够给产业带来新的价值其实是尚不明确的。

资源集聚的另一面,警惕垄断政策“红线”

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商业竞争的本质其实都是在追求垄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或许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

如今滴滴在做产业链资源的集聚,通过D1对司机进行深度的捆绑,可以有效避免平台司机兼职其它网约车平台。网约车这一双边市场的核心在于司机而非乘客,滴滴加强司机控制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司机壁垒。只不过在旁观者看来,这是不是有点电商“二选一”的味道?

过去司机都跟补贴走,这就给二三线网约车玩家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今,网约车经过这么多年,运力资源实际上早已成为一个存量市场,存量市场的竞争其实是一种类似零和博弈的玩法。一旦滴滴通过D1将司机与平台深度捆绑,司机跳槽的几率大大降低,这就意味着没有足够多的司机“增量资源”给二三线网约车平台发展。

此外,滴滴有些时候的举措似乎在政策层面上似乎是有待商榷。

例如滴滴不久前推出的“扫码上车”,全国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致函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政府管理部门,对滴滴的行为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滴滴采用低价吸引乘客,对巡游车产生明显的排除、限制影响,构成不公平竞争。

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得出2019年中国出租汽车数量110.25万辆,而滴滴2025年自己就要有100万辆。届时,滴滴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出租车公司,这是否会触碰到某种垄断条例?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总的来看,滴滴此次定制网约车的故事看起来很美,占据打车场景,也为将来无人驾驶奠定了场景优势。但它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许还有很多。

对于滴滴而言,先别急着为新战略亢奋,推出首款定制网约车D1到底是好是坏?还是让子弹飞一会为好。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滴滴  问题  市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