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服装箱包类这些,如果我有足够基数的老客户,那么我在上新的时候在老客户群、朋友圈、淘宝群里面推荐,那么这些人就是你的精准用户,前期用精准用户做成交,那么圈进来的人群也会是精准用户。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后期来的流量精准,第二黏度强,并且不会被系统排查到。这是很关键的点也是很多人用老用户刷单的原因。而标品类成交的时候永远都是这些标签,只是偶然的能力比非标类的更加全面。有一个误区,就是说,不是说标品的话,安全就可以,不是这样的,只不过是标品类产品的链接周期较长,所以前期对标签的精准度需求不高,但不代表一直安全,而是在流量被带起来后,如何让真实成交趋向稳定值并且稳定上升,这才是最重要的。尽管标品偶然性更高,但也是有需求的,比如一个人如果家里在装修,那可能就会需要买衣柜,或者是家里衣柜坏了需要买新的。那平时像买钢化玻璃这些东西都是有需求,而且这个需求是连贯性的。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最近办公室要装修,那我首先会在网上买电子密码锁,办公室的地毯、办公桌、办公椅,以及其他一系列办公设备。又或者,我新搬家那这种时候我就要买床、

买四件套、买床垫,这个就是流动标签。你们也存在这样一种偶然事件,就是我单纯的想买一套四件套,这也是流动标签,但是一个很低的流动标签。而我们平时辅助刷单的时候,做权重的时候,这就存在一个偶然性,这是一个流动标签而不是固态标签。所谓固定标签,就是作为一个男性消费者,在冬天来的时候我会购置衣物,平时购买衣物的价位实在100-500之间,那么我会围绕这个价格段位去进行选择。在鞋子的选择偏好上偏向皮鞋,在每一个时间段都会购入一双皮鞋,这样是不是比较好理解。

还有对于“非标看标签,刷单的话能人为做标签吗?”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这是不行的。因为你能做的标签,除非你用一两个月去养它几千号人,你觉得这样做现实吗?这是不现实,所以我刷单的只能做一个流动标签。什么是做流动标签呢,就是说我今天浏览了货比,先看看自己的产品再看看对手的产品收藏加购的状况,明天我再搜索进店去拍,那么这就叫流动标签,叫做测精准人群。而精准人群就是真实买家,你用老客户去操作确实是算精准人群,但是比例很难调控,因为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稳定并且确定的一个标签存在,而且这个比例在前期会比较高。举例说明一下,假设有真实用户但你不可能天天都是真实用户买,或者是说第一个星期百分之百可以,因为第一星期系统不排除,第二链接没流量之前,我一直在跟老客户宣传,在让利之类的。但是一两周之后,你觉得还会是老客户占比例高吗?这显然不正常。 还有就是某一些类目,比如燕窝、保健品、学习机,甚至是性用品类这几个类目其实大家都知道,都是刷单刷出来的,但是为什么不查呢?因为阿里的稽查管控系统只是一个数据库,它只是一套算法,当市场的数据已经普遍偏差,而且大家都偏差的非常统一的情况下,就比如说,这个类目上卖家不多,只有一百个,每个卖家偏偏都是刷一百单卖十单的情况下,再进来一个用户也是刷一百单卖十单,他也不会抓你。因为这个市场的大数据已经被你们控制的情况下,人工明知道是刷单的,但是因为符合市场数据,所以并不会抓你。这就是我去年做的一个类目第一,单个标品类链接一天刷单120单,但一天成交量只有40单,照样还是不会出事的原因。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是做小类目、做标品,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开个店铺,就完全可以控制整个市场的数据。再说学习机和燕窝这两个类目,第一我是学习机的类目前五名,五个店里面有2个是我的,我一天可以刷四五十单,然后只成交十单然后没有被抓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在刷,整个比例都是被打乱了。还有就是燕窝类,燕窝类是我朋友的店铺,之前是帮他做到类目第一。但是在双十一后也是彻底垮台。为什么?因为在他下面出现了二十几个客单价卖一千七百多的小C店,虽然是类目第一,但是客单价低,仅卖二百九十八块,活生生被C店拖死。原因一C店买高客单价,原因二所有C店都是由同一个人操作的,全部店铺的客单价一样,产出高,而且成交系数更高,导致整个市场的客单价往高客单价倾斜,整个比例都被对手控制。客单价从本来的主流一百多到三百,现在变成五百多到一千为主流价格,导致整个流量都没有了。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有条件麻烦做店群,然后垄断市场控制市场数据,这才是最合理的。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标签  原创  搜索  客单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