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低价”卖点被不断放大,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们不断在瞄准消费者的“尝鲜”感。现在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仍然处在艰难的扩张期,所有企业都在想着如何进一步打开市场。或许他们也知道消费级基因检测目前的实际用途过于狭窄,因此更多地在尝试激起人们的“新鲜感”。
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价格的不断降低,从上千元到几百元,虽说有企业声称这是检测成本下降的战略决策,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知道打开市场的最佳方式就是从消费者的敏感区,即价格入手。通过压价,自己可能就有机会进一步激起消费者的尝鲜冲动,并占领市场。
最后,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散发的陌生感在作祟。此前23魔方CEO周坤曾提到过中美基因检测渗透率的对比数据,中国当前基因检测的人口渗透率不到0.03%,而美国的渗透率已达3.75%。即使在医疗临床领域,基因检测的应用也十分受限,仅在某些领域有突出贡献,比如无创产检。
消费级基因检测同样面临市场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23魔方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目前也不过拥有20万不到的用户。而消费级基因检测也因为这样的距离感而自然而然被打上“无关紧要”、“噱头”之类的标签。这与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落地产品如出一辙,产品若让消费者感到陌生,那么消费者多少都会带情绪去看,而娱乐化往往也是消费者能联想到的第一印象。
消费级基因检测背后的流量和数据生意
虽然作为带有娱乐化意味的医疗性服务,消费级基因检测仍然被资本看好。《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分析2018》显示,排名前10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70%都有融资经历。23魔方成立不过3年左右,总融资已超过2亿;wegene在今年完成了B轮融资。
比起很多新经济领域,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资本热度自然是小巫见大巫,毕竟现在排名靠前的企业比如23魔方、wegene、水母基因等也不过只拥有数十万的用户体量。但资本习惯看未来,整个市场的发展空间是他们时刻可以为自己注射的一针鸡血。
这个未来发展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点仍然是老生常谈的用户规模增长。美国老牌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23andMe成立于2006年,在2015年的时候用户数就突破了100万。一来这得益于美国消费者对基因检测的认知度变高,二来则要归功于23anMe在营销和价格上的努力。
23andMe的路是可复制的。对于中国本土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而言,一边可以通过降价来吸引市场注意力,一边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输出更好的体验。事实也证明,本土企业在不断降价的同时也在不断收获更多的用户。
文章TAG:数据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