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难以支撑公司运营,很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乃至不可持续的后果。

共享单车飞轮带得动哈啰吗?

2020年,哈啰出行年度交易用户达1.83亿,全年营收为60.4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8年的21.14亿元和2019年的48.23亿元,已有较大提升。

乐观的说法是,哈啰依靠卓越的执行力以及对行业的洞察,逐渐找到了一个依靠数据驱动和精细化运营、不断创造新的增长飞轮的模式。

“飞轮效应”是指,一个公司的各个业务模块之间,会有机地相互推动,就像咬合的齿轮一样互相带动。一开始从静止到转动需要花比较大的力气,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一旦转动起来,齿轮就会转得越来越快。

在营收中占比91%的共享单车能够带动哈啰吗?

招股书中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业务分别给共享电动车、专车、拼车、电动滑板车业务带来60.5%、40.2%、39.9%、63.2%的用户转化,哈啰多场景业务相互协同和渗透率较高,哈啰飞轮效应显现。

数据显示,2020年11月,哈啰单车的总体用户规模达到7232万人。而美团、青桔的APP与小程序合计活跃用户数则分别为2836万和4353万。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哈啰出行在中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供共享两轮车服务,成为中国和全球最大的共享两轮车服务提供商,仅在2020年就提供了51亿次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骑行。

共享两轮车业务带动了哈啰出行的其他业务。2019年1月底,哈啰上线顺风车业务,并发展迅速。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哈啰顺风车的交易额已达到23.04亿元,环比上季度的21.15亿元增长9个百分点。

飞轮效应,各项业务如互相咬合的齿轮,同向用力,越转越快。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核心业务。以亚马逊和美团为例,电商和外卖为核心业务,高频、刚需、体量大,长期投入的大量财力、物力形成规模下映,其竞争优势指数级叠加形成企业护城河。

共享两轮车业务相比电商、外卖体量更小。据亿欧智库测算,当中国两轮共享出行渗透率达到25%,市场规模将达到一千亿元。相比之下,2020年中国外卖行业市场规模已达6646.2亿元。共享单车业务在营收上难以类比电商、外卖。

飞轮之所以为飞轮,是能够强力拉动其他业务提升,推动企业发展。目前来看,共享两轮车业务还难以胜任。

本地生活服务不是个好故事

共享业务上的持续亏损,哈啰拓展多项业务寻找新增长点,早在2019年就埋下伏笔,两轮新业务小哈换电、哈啰电动车、哈啰顺风车以及哈啰打车这四架新业务马车已悄悄布局。

进入本地服务赛道,也是其作出的全新选择。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到 2025 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19.5 万亿元增长到35.3 万亿元。但与此同时,在本地生活领域,八成的尾部和腰部用户的痛点还未得到满足。

但本地生活服务赛道已经十分拥挤,阿里和美团狭路相逢,两大巨头相争,已经把路堵得水泄不通。该类业务在烧钱方面跟共享经济可以说不相上下,美团在成立九年的时间里累计亏损超过1600亿,在2019年才实现整体盈利。

目前,抖音已经组建由原核心团队组成的本地生活团队,由抖音产品负责人牵头,向字节跳动(中国)CEO张楠汇报,该业务是抖音今年的重点业务之一。

美团的“超级平台”战略,以本地生活服务为大场景闭环,通过满足同一类用户的不同需求,集低频为中频、集中频为高频,来实现用户争夺和心智占领,从而掌控用户流量。

哈啰从出行业务切入到本地生活服务,也是瞅准了本地生活的高利润,以补充在基建上的投资。背靠阿里的流量支持,哈啰的策略也不是无水之源。

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需要不断增强B端和C端的黏性来触发平台的正反馈效应。在C端,通过补贴引流,凭借内容、服务与品牌留客已经是成熟的模式。

在B端,获客成本大幅提升,流量获取越来越难,营销费用高企,这也是商家面临的共同困境。巨头把持流量源头,新势力的加入,也就意味着新一轮的混战开始,巨头竞争,商家可以从中得利,但同在赛道的其他企业,小鬼遭殃。

这也是哈啰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过,哈啰从共享出行切入本地生活服务,从C端平台到B端业务,掌控流量到流量利用最大化,未尝不是一种成功之路。

毕竟,哈啰目前最大问题不是在本地生活服务这个巨量赛道上快速成长,而是尽快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坚持活下去!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哈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