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百度则更偏向于供给决定需求。百度把云计算作为战略的时间为2016年,而这个时间阿里云已经内外两开花,不仅解决了自身业务的按需调配,还通过一系列的破圈行动打响了名号,增加了知名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5年12306的春运事件。除此之外,阿里还将矛头转向了AI产业。

云计算已经展现了其广阔的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行业风口尚未完全吹过,以技术立命的百度自然不会再踌躇下去。行业尚未成熟,供给不足,百度自然有了发展云计算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度发展云计算更像是被市场裹挟下的选择。

云计算是一门重资产运营的长周期生意,发展越早累计的优势越大,时间层面上的马太效应明显。百度虽然在技术领域有很大优势,然而入行较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拉回身位。

尽管在去年百度智能云实现了所谓的“强劲增长”,但放在行业大环境里,只能算是错峰的增长,并不能体现出其竞争力有多强。阿里和腾讯高速增长,大打价格战抢占市场时,百度还沉迷于广告变现,对百度而言的“新酒”,对腾讯和阿里来说,早已成为了陈酿,越来越香。

新酒更怕巷子深,捆绑销售的百度云陷于AI

云计算的刚需程度不同,不仅使得BAT入局云计算行业的时间出现了梯次,在成长速度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分级。

新技术要想获得推广,并且持续的发展下去,商业自洽是前提。因此,一般而言云计算都是大厂的产物,因为巨头自家的业内生态是云计算滋生的最佳介体。

云计算与介体之间的契合度越高,云计算生态的搭建速度就越快。完成了商业上的自洽,才能获得行业的认可,挖掘更广阔的蓝海。在BAT中,云计算与介体契合度最高的当属阿里,而百度最弱。

阿里发展云计算最初的诉求就是应对电商的季节性,在发展早期自家生态就是最好的“试验田”。作为自身业务的衍生品,淘宝的“季节性”成功就是阿里云的最好背书。

腾讯的游戏生态本身就有云计算的需求,更别说之后的微信生态对云计算的高度需求,腾讯在视频、金融、电商、交通等行业上的布局也拥有云计算的用武之地。

而百度,在这方面则略显单薄,技术落地难甚至可以说是百度整个生态的通病,其生态中并没有太合适的底层业务促进云计算的快速成长。入行较晚、发展相对较慢不能快速获得行业的认可,这两个原因导致其在公有云上市场上的份额不足。

在主流赛道竞争力不强,那就打差异化竞争,与头部玩家错开市场,云智一体就是百度云的选择性正确。凭借百度在AI领域的强势,百度云终于挽回了颓势。据IDC报告,百度智能云在中国AI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中排名第一。

谈及第一,就又不得不提起李彦宏所说的“强劲增长”,这两者的本质都是只看自身表现,忽略了大环境。虽然百度智能云在AI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中国AI公有云服务的市场规模太小,在2020年才只有24.1亿元人民币。况且在涉及AI领域上获得成功,对于百度来说并不是值得额外称赞的事情。

AI是百度的招牌,也是百度最大的底气之一,但也可能成为百度的围城。

过于强调百度云在AI领域上的优势与成就,反而会有限制百度云的发展的风险,局限于细分领域,错失了更广阔的海洋。

现如今的百度智能云更像是百度AI技术在各个场景延伸落地的一个平台,虽然AI的优势也将反哺云服务,提升百度智能云的竞争力,但也固化了百度智能云的角色定位——AI业务的配套辅助。

相对于阿里云有可能独立上市,成为阿里集团又一盈利曲线,百度云却没能挑起大旗,反而呈现出与AI“捆绑销售”的既视感,囿于自身生态边界而非拓宽边界,这样的百度智能云很难跻身云服务的第一梯队。

回顾百度的一些列业务,相对于腾讯和阿里的多元化经营转变,百度转型的步伐过于缓慢,而且亮眼业务中AI的色彩太过于浓郁。在新业务的开拓上,百度或许只能称得上守成,而非互联网公司应该发扬的特性——创新。

相比以网络游戏为基本盘的腾讯,电商业务为根基的阿里,百度作为技术型公司业务创新本就困难。在本应最擅长的云计算上错付的百度,要想保住BAT的地位,或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