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团模式可成长性有限
我们再看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不确定性。
关于拼多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招股书中,拼多多称要做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驱动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对于美国投资人来说,“Costco”的模式似乎更容易被理解,但对于拼多多而言,做迪士尼+Costco真的是一条合适的出路吗?
就现阶段而言,这条路大概率可能行不通:拼多多本身所提供的低价产品和服务模型与消费升级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注重精神满足的大时代背景相违悖。
可以说,拼多多的兴起获益于10年前千团大战的市场教育影响,以及新颖移动社交生活场景形式兴起的周期性交合结果,等同于美团的升级版,淘宝的优化版。网友通过随手一转,就能完成几元买到价值几百元,甚至是上千元商品的抢购行为,满足的是新一批网友的“占便宜”消费新鲜感,不具备长效性。目前,微信活跃用户接近10亿,其中一,二线城市大约3亿,消费能力强,消费要求高,拼多多属于体验型选项,该地区网友经常选择在其购物属于小概率事件,三四线城市大约2亿多,这部分现在是拼多多的消费主力,生活压力相对较小,且消费水平仍处于一般性消费阶段,对于新颖拼团模式毫无免疫力,花几元钱买到一大袋抽纸的故事会被同事和邻里之间无限传播,另外剩下的2亿多分布在五线城市和物流和零售不发达的农村,这部分属于拼团消费的潜力人群,需求强烈但受限物流成本大,无法做到高频消费,对于拼多多价值不大,另外剩下的1亿多海外微信用户,可以说不是拼多多的用户。总结来看,在整个互联网用户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拼多多低价还能走多远?备受考验。
品牌形象塑造挑战难度大
对于拼多多而言,由于平台属于“倒卖二手流量”模式,导致频频出现各种投诉及负面新闻,在供应链上的短板而已成为其打造品牌,提升平台美誉度的致命威胁。不管是平台阿里、还是自营京东,抑或是拼团拼多多,其本质上都是零售,离开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交易行为绝对走不远。
眼下,拼多多采取的办法更多是杀一儆百。一旦发现售卖假货,不但商品下降,并且会罚没商家货款。但对于假货的判定和错误的程度,又缺少明确的判定和管理流程。结果是,这种以罚代管的管理思维导致了大规模的商户维权。
另外,如果说淘宝的品牌形象是“万能”,京东的品牌形象是“送货快”,那么拼多多的品牌形象还处于一个比较微妙的时期。有可能走向“薄利多销”,也有可能走向“假冒伪劣”。
现在很多消费者还是处于尝鲜阶段,而如果多次尝鲜失败,就很容易形成“假冒伪劣”的平台形象。一旦如此,再想要挽回将会非常困难。
平台盈利不可控
最后,投资人最关心的未来能否盈利问题,拼多多的信心并不足。在招股书中称:“由于过去我们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亏损。”
对于正在谋求上市的拼多多而言,正处于一个抉择的十字路口。继续保持低价往前走,拼多多的口碑会不断下滑,亏损的漏洞也不知何时能补上。路的另一侧是转变低价策略,提高商品质量,踏上升级之路,但这会和拼多多用户的消费理念背道而驰。当没有价格优势时,用户还会继续支持拼多多吗?
从低客单价来看,过去有从45元一件T恤扩展至高客单价的全品类凡客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同样从50元左右客单价的图书扩展成开放平台的当当网也已没落;从假货来看,聚美优品这家公司2014年上市时的发行价为22美元,但受假货影响从此一蹶不振,如今股价只有2.58美元,较发行价蒸发了88%,中间还曾闹出私有化退市风波;从团购模式来看,2011年5000多家团购网站,现仅剩下美团和饿了么两家。与拼多多同属于腾讯系电商军团之一的美团最近也在冲刺港股IPO,根据其招股书显示,作为“千团大战”的唯一胜利者,仍然逃不过“持续亏损”的尴尬。回到拼多多本身,虽然前期已做过许多尝试,但结果仍然不理想,未来,对于拼多多挑战将远远大于希望。
文章TAG:IPO 投资 拼多多 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