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竞争中最强的壁垒是什么?其实就是用户习惯,高频打低频,刚需带动非刚需,核心的点其实就在于用户形成的习惯。
基于这个习惯,便可以延伸出很多商业。
比如,社交是刚需、高频,微信生态中就生长出了一系列的高频的、低频的内容和服务。生鲜电商也如此,生鲜产品本身的基本特点上低单价、高频、刚需。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买菜生意不仅仅是买菜的生意,也是一种流量的生意。
在三线以下的很多城市以及乡村中,鸡蛋是一种利润率很低的商品,但很多超市却并不在意把鸡蛋的售价提高,反而会把鸡蛋的利润控制在最低,这是因为鸡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刚需,超市卖的鸡蛋越便宜,来超市买东西的人越多,客流量越大,而利润较高的其他产品销量也会更好。
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也是一样,生鲜是一种高频、刚需的生意,这并不意味着平台一定就得依赖生鲜产品去盈利,而是说要养成用户的一种消费习惯。
用户习惯养成之后,买菜的生意,已经不仅仅是买菜,而是另外一种距离用户更近的电商。这也是为什么,在生鲜电商赛道中,复购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获客,因为多次复购之后形成的用户习惯,可以使得平台有进一步拓展 SKU 的能力。
比如未来平台的 SKU 可以扩展至一些常用的零售商品,甚至于手机这样的标准化,价格透明的高价值单品。因为有前置仓的存在,配送的效率更高,用户购物的体验也就自然更好。
这就不难解释,生鲜赛道中不仅有叮咚买菜、每日优鲜这些垂类玩家,也同样有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因为,一旦把这个最难做的、非标准的品类跑通了,那么一些标准化的 SKU 就能直接拿过来上架,GMV 也就能迅速增长起来。
从商圈到便利店,从各大电商平台到外卖平台、社交平台、生鲜电商电商平台、一个贯穿于零售商业演变中的核心原则就是,货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生鲜电商平台最大的价值其实不在仅在于生鲜这个品类是个高频刚需的赛道,更是在于它把人货匹配的交易链条拉的更近了。
以前置仓为中心节点,生鲜电商平台其实是把人货交易链条缩短到了社区层级,与社区团购不同的是,在大数据、零售云等技术支撑下,前置仓不仅是仓储节点,也同样是商业节点。这就是像是一个社区中的线上 " 百货店 ",用户从下单到配送到拿到货的体验更好,而相比线下店面,平台的获客能力更强,成本更低。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最终的对手可能不是盒马、永辉这样的玩家,也可能会是淘宝、京东、拼多多、美团这样的电商玩家。
对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机遇在于如果商业模式跑通,那么二级市场的估值出发点可能不仅仅是基于生鲜品类,而是整个电商赛道。
面对这样的挑战,前置仓模型需要尽快跑通,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平台才能够有进一步参与整个电商行业竞争的底牌。
文章TAG:生鲜 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