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电商屡屡受挫,母婴电商如何才能独善其身?

垂直电商屡屡受挫,母婴电商如何才能独善其身?

从大的互联网那个产业来看,互联网圈很早就有三座大山的说法,很少人能逃出 BAT 三家的势力范围。从风口兴起,野蛮生长,然后淘汰赛阶段,BAT开始扶持代理人,到最后还是成了BAT之间的战争,如今的共享单车就是最好的证明,腾讯系的摩拜单车对战阿里系的哈罗单车、小黄车。

而在产业的细分领域电商同样也是如此,阿里的新零售,京东的无界零售,苏宁的智慧零售……巨头们炒概念忙的不亦乐乎,而垂直领域的电商除了找“大哥”似乎没有更好的生存方式,例如唯品会的背后是京东和腾讯。

不过母婴电商们的另辟蹊径让笔者不禁联系到了TMD。BAT是大山,然而以今日头条、美团和滴滴都已是准巨头的模样。他们组成的「TMD」组合表现无比抢眼,尤其是今日头条,更是在“杀死今日头条”的口号喊了多年后却活得越来越滋润了,那么在细分产业零售领域,母婴电商能否创造类似的奇迹,逃脱阿里、京东、苏宁们的包围圈呢?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事,而首先我们要清楚巨头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那么巨头的优势是什么?简而言之那就是“大”,这一个大字囊括了巨头们所有的优势。产品品类数量庞大、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庞大、用户规模巨大。但大却意味着很难做“精”。这里的精主要是指通过运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就比如现在母婴电商挖掘出来的内容和社区就是一种产业链的延伸。

雕塑家对一个已经完工了的雕塑进行局部修改,然而无论创意再好,其发挥的空间也是有限,但如果把这份创意用到另一块尚未完工的雕像上才能真正发挥出创意的效果。天猫、京东的APP就像是完工了的雕塑,它有它的美,但整个APP的功能已经够多了,品类也够多了,每个品类能够发挥的创意空间也注定是有限的,产品经理也不可能为了一个细分领域开绿灯,那样会造成其他用户的体验下降。

所谓运营,归根结底还是对用户的运营,对于母婴电商平台来说,单靠内容和社区总有一天即便不被巨头模仿用户也会审美疲劳,亦或者出现其它的替代品,因此运营是个持续性的工作。则更像一块还未完工的雕像,依旧拥有发挥创意的空间。

首先是抓住用户的“时间轴”

这需要充分进行站内挖掘,从医疗孕产到孕期育儿教育,从零售到服务,每个环节都要深度挖掘。从而可以得知孩子的年龄、性别,父母的育儿观、消费能力、如何喂养(母乳还是奶粉),从而实现投其所好,精准推送,在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增加用户粘性,增加成单几率。

其次是由母婴到亲子进行降维攻击

回归线下已经成为零售行业的主题,而对于天然是线下群体的母婴人群来说尤为如此,不少母婴类平台除了线上的社区内容以外,也都加大了线下用户的运营。比如线下体验店、跨境母婴O2O、线下母婴知识教育、适合婴幼儿的游乐设施等等。

简单概括就是,要从单一的母婴产品挖掘向亲子活动转化,这不仅仅是拓展流量获取的宽度,更是对用户体验的一次升级,毕竟在如今这样一个流量社会,每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用户抉择的关键。要想做好母婴,一定要做好亲子服务,通过这些亲子活动拉近用户和平台的距离,从而形成了一个“泛母婴”生态。

最后是由亲子到学前经济的升维思考

这其实是要母婴电商平台去延长自己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打破原有边界。突破产业天花板,这其实是图书、美妆等垂直领域电商都不曾做到的。而母婴电商却凭借用户群体的特殊性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毕竟开放二胎兴起的不只是母婴产业,而这些产业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作为第一步的母婴产品。

因此,对于母婴电商平台来说,在发展战略上应该升维思考,其实整个学前经济其实都可以成为母婴电商的延伸范围,覆盖早教、医疗、亲子服务等整个整个学前家庭经济的母婴电商平台或许才是应该达到的高度,也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搭建起自己的平台护城河。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转载保留作者版权,违者必究!


文章TAG:母婴  母婴电商  垂直电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