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最好时机,和百度一样,豆瓣的反应慢了一拍,2014年8月,豆瓣APP才终于上线,并且还未在移动端站稳脚跟,紧接着就推出了一系列的豆瓣阅读、豆瓣电影、豆瓣一刻、豆瓣FM等近十款独立产品。这一拍滞后就导致了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了不少具有类似业务定位的竞争对手,而豆瓣又推出了过多的矩阵产品,没办法集中资源来主推重点产品,用户被分流成为必然,往昔PC时代的文艺范聚集地的王者风光已经不再。

重新出发,商业化之路会顺利吗

豆瓣的文艺范与特立独行,还表现在其商业化上。虽然在2011年完成C轮融资后,豆瓣就开始尝试推动商业化,通过广告、阅读平台的内容分成,电影频道的选座服务、导购、出版、影视IP改编等进行变现。只是这么多变现途径中,广告一直是豆瓣的最主要收入。

根据公开的报道等资料,豆瓣2010年全年的营收规模达千万级,大部分收入靠的是广告,已经接近盈利的临界点。根据业内权威的网络广告监测软件iAdTracker的数据,2014年的广告收入为4157.2万,2013年全年4200.08万,再往前一年2012年则为3507.65万。可以看到,从2010年到2014年,豆瓣的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其实是非常缓慢的。相比起来,豆瓣2014年全年的广告收入还抵不上同期人人网3个月的收入,人人网当年3个月就有5000多万的广告营收。要知道,当时两者的用户规模和数据表现来说,豆瓣是要高于人人网的。

不过广告收入有限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豆瓣的受众分层比较细化,不太好执行规模化的广告投放,一方面,豆瓣自身对于广告是否和平台契合等方面的坚持,也让豆瓣整体商业化变现的规模受到了限制。不过这个问题在当下环境中都能够得到解决。品牌的小众化趋势本身就需要投放更精准的圈层,在技术手段上,通过大数据精细化运营等手段可以实现用户的分层和精准触达,豆瓣用户分散的问题并不构成阻碍。平台因为定位太过于文艺而导致变现手段受限的问题,在知识付费的浪潮下,也让豆瓣等来了一个不失格调,同时又更能被比其他平台更敏感的用户反感的方式。广告和知识付费接下来将会成为豆瓣的主要营收手段。

为了聚焦业务,实现更好的商业化变现,讲好故事上市,豆瓣已经开始了改变,要甩掉“发展慢”的帽子。关停豆瓣一刻,关停豆瓣东西,关停豆瓣FM……可以看到,这次豆瓣的业务调整力度是空前的,在之前的豆瓣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要主动砍掉还能够有微弱盈利的项目,甚至不惜得罪之前豆瓣不愿意伤害的部分用户。排除普通用户的感受,互联网业内对于豆瓣此次的精简队伍,聚焦业务重心的做法普遍持积极的态度。对于豆瓣来说,遍地开花却没有独树一帜能够具备优势的业务,不如先将核心业务重新跑出来,再谋其他。

现在,豆瓣的产品淘汰已经接近尾声,曾经不少被寄予厚望的业务被果断的一刀切掉,果断的都不像豆瓣。但这也为其迎来了破旧立新的机会,它的重新出发能够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