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次哈啰单车主动站出来(执行总裁李开逐表态说明问题),承认部分车辆采用了LG的问题电池,这是需要很大决心和毅力的。一方面说明了在新的国际贸易时代,中国企业在遭受权益受损后,敢于出来主动维权(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忍气吞声),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哈啰这种企业有能力解决问题电池事件(事实上,在发现问题后,为了保障用户正常骑行,哈罗已经更换全部受损的电池),并且持续升级产品体验。
哈啰出行公开LG的电池问题,揭开了中国国际进口贸易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冰山一角。很多时候,问题只要放在台面来讲,才有解决的可能。而且 LG的锂电池在中国有很多的客户采纳,但迄今为止除了哈啰,我好像也没发现其他厂商主动站出来维权。哈啰把问题公开,如果能够解决(虽然很难解决),不仅仅之于哈啰,也将为其他客户讨回一个公道。就这一点,应该为哈啰出行叫声好。
LG电池门事件频发 倒逼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
LG的电池问题,多年来早已经成为业界吐槽的焦点,哈啰单车的“躺着中枪”不是个例。
早在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相关的信息就显示,惠普主动召回7.8万LG产问题电池,原因是电池芯生产工艺的原因,导致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电池芯过热熔化或烧焦产品外壳,进一步导致自燃,存在安全隐患。
去年,运营商世界网报道称LG可插拔电池不合格被质检总局通报,质量不过关官方仍在售。该报道批评LG,对于存在不合格项目的手机,如果LG不愿意下架处理,至少应该标明问题让中国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进行购买决策。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问题频发的LG电池,还会被全球的客户广泛选择,进而成全球最大锂电池供应商?这个问题就好比“为什么苹果手机问题一大堆,我们还是选择苹果”一样,道理其实很简单:这种巨头型公司,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掌握了领域内核心的专利,拥有完善的研发、生产、供应体系,性价比较高。客户几乎没得选!
当然我相信这种局面将成为过去式,因为当LG们生产的电池问题能够抵消它所带来的性价比后,越来越多的客户将会选择其他品牌甚至国产的电池。
频发的问题电池事件,其实也给中国电池产业敲响了警钟,我们自己的电池工业何以高效发展?事实上,中国高端电池产业这几年正在迅猛发展,以宁德时代为例,重视前端研发,拥有完善研发体系,从电芯到PACK再到电池材料及设备,累积了成百上千的专利,正在被来越多的客户采用,目前,上汽、北汽、吉利、东风、长安、宝马、大众等都是宁德时代的客户。在中国,像宁德这样的电池企业还有很多。
在自主研发之外,我们的中国企业也依托产业资本优势,通过“花钱买时间”的方式大举并购海外的优质企业。比如吉利耗巨资收购LG南京工厂(其实主要买的就是LG的技术),有望吸收LG技术的同时,又通过严格的检测体系把过往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杜绝,让其更适应中国市场发展。
中国创业者的选择:一面维权 一面加速提升产品体验
哈啰公开LG的电池问题,勇于交涉维权,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吗?会得到相关的道歉和赔偿吗? 对此,我的看法比较悲观,至少短期内无法解决,因为对于LG这种国际巨头,早已经把国际贸易的法律和规则研究透彻,拥有庞大的法务顾问团队,这哪里是年轻的中国创业公司可以比拟的。
事实上果然如此,不用说道歉了,问题都不愿意承认。LG还是展示了它傲慢的国际企业范:我们电池出现的状况不是质量问题,因为电池产品已经获得相应的国家和国际标准认证。而这份第三方检测报告中的实验是一个非标耐用实验,电池出现电压为0的情况是产品内置的电流中断装置被实验流程所触发,属于主动安全防护措施。
LG的回应我翻译成大白话,可以这么理解:你们共享单车出现问题时正是夏天,动辄40度的车身温度,谁家的电池受的了啊,这个问题你应该怪天气啊,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想,这个时候远离地球1.5亿公里的太阳,成为背锅侠后,它内心的潜台词一定是这样的:我日!
LG的回应,也让我想起了2012年的苹果进灰门事件,当时中国消费者的近300台电脑屏幕进灰,苹果回应“你们这边环境差”。
无论如何,面对LG这种巨头,哈啰的维权是无力的,很可能吃哑巴亏。当然我们也看到,哈啰其实并没有把遥遥无期的维权当成工作重心,而是一面维权的同时,一面重点加速升级产品力和用户体验,并且最近几个月还升级成行业性的平台,进而还杀入了网约车市场。
通过这件事情也说明了,我们中国的创业企业,在遭受不公平的国际贸易待遇后,一方面要勇于维权(虽然很难成功,但要表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修炼自己的内功,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抵消不利的各种外部因素。这些年,哈啰单车淌过的浑水和填的坑何止一个LG,但最终为什么能够战胜其他两大对手,成为行业老大,主要还在于自身的不断升级进化。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文章TAG:贸易 公平 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