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于前现金贷从业者唐阳来说,引流手段轻车熟路。但从澳洲Afterpay以及美国Affirm等公司实践看,“先买后付”的客户群与小额现金贷的客户群有着本质的差异。
“先买后付”的客户本质上是准信用卡客户群,这里面一部分人拥有信用卡,但反感信用卡逐利主义、依靠用户手续费和利息为生的模式;另一部分尚没有信用卡,但信用良好,容易成为“先买后付”的粉丝。
而以往的现金贷产品用户大多是入不敷出、信用较次的客群,尤其是在中国,现金贷的主力客群沦为借新还旧的多头负债者。这一客群的需求并不是“购物”,而是现金周转。所以,“先买后付”对他们而言,首要价值在于能否“变现”或“套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先买后付”的玩家要成功,必须跨过欺诈这道关,从信用卡客群中瓜分流量。
显然,与信用卡争夺客户将会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斗争。0利息0手续费的口号很美好,但现实可能很丑陋。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Affirm的口号是“提供能够改善生活的诚实的金融产品”,它不对用户收取“滞纳金”;澳洲的Afterpay规定滞纳金上限是8澳元(约合40元人民币)。这是两款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从这一点看,“西瓜买单”目前仍然对其产品(更准确的说是用户)底气不足,其逾期罚息年化费率高达27%,这比银行信用卡的罚息还高50%。
客群是一方面,资金成本是另一个难题。“先买后付”是有免息期的,这期间的资金成本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承担呢?Afterpay也好,Affirm也好,他们都拥有多渠道的融资途径,直接引入银行资金,债权打包卖给银行,或者干脆自己申请银行牌照,资金成本可以很低。
反观国内金融科技公司,融资途径少,资产证券化很难,除非你做到“花呗”那么大;银行资金争取合作难,平均成本也要8%;小贷公司和信托公司成本动辄超过10%;完全自有资金则会制约业务规模。
“西瓜买单”目前的资金方一个是保理公司(可能为关联公司),另一个是小贷公司,消费者首付25%,公司要承担75%的资金3个月内的成本,这是个大考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瓜买单”目前开拓商户中,部分亲子、健身等机构都是可以提供高服务费的(最高15%),这些费用能够弥补资金成本损失。普通商家3%的服务费仅仅是赚取一个流量费而已。
在这一点上,张化桥先生说的更加透彻,他认为“先买后付”模式是可以成功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卖流量。商家跟“先买后付”公司合作,后者带来流量,商家支付返点(实际上是利息)。跟送餐企业一样,这些“先买后还”的信贷企业创造了一部分新流量。但主要还是老流量的再分配。
张化桥先生也提醒说,消费者也别得意。你以为你免息享受了这个东西。但是,零利率也可以让你破产;负利率也可以让你破产。美国的大学生贷款,长期利息都是3%-4%。可是,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毕竟这是额外的负债。毕竟,消费信贷是储蓄的对立面。
这一点我很赞同,“先买后付”龙头Afterpay如今在国内外也不时被质疑“鼓励超前消费”,Afterpay曾辩解说,他的用户很理性,收入支出比例健康,很多借记卡里有足够现金的用户也会选择分期支付。其实,何必辩解呢,所有信贷产品都具有“提前消费”属性,信用卡更是如此,“先买后付”不过是照猫画虎而已。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