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不设上限”,拼多多就应该像天猫和京东一样敞开按宣传价销售才对。拼多多之所以会这样做,要么产品库存不足,要么就是补贴预算有限。
黄峥说拼多多是迪士尼+好市多,这句话里面倒是反映了一定的业务信息。在黄峥看来,拼多多是一家“游戏公司”,它的确有大量的游戏互动,并且还有这些互动带来的权益,这也提高了它的用户黏性。
同时这也意味着,拼多多的本质就是一个游乐场,或者说是大公园,虽然说有非常庞大的流量规模,在里面卖东西的其实还是一些小摊贩。这些小摊贩卖的货可能是白牌货,可能是农货食品,当然也可能是一些“补贴品”。但是这样的场景,显然不太可能成为大品牌的经营阵地——让一些经销商在露天广场上卖东西,并不能给品牌带来真正的用户沉淀和品牌心智。
平台要做“大促”,有一个非常高的门槛。这就是供给的丰富性,尤其是品牌货品的丰富性,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品牌,足够多的新品,根本就没法支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促”。如果“大促”只是有少量的货品,通过补贴或者打折的方式来卖,这充其量只能成为“大甩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拼多多在每次大促期间的矛盾。一方面,它的平台属性,尤其是弱化品牌和店铺的经营模式,很难把“大促”做实。但它又不愿意放弃这样的节点,往往只能通过个别商品的“破价”来造势,并加大在电视台等媒介的广告投放力度,实际上是为了“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它对天猫、京东的大促战果感到“眼红”,但又缺乏在同一个维度上和它们竞争的底气,于是拼多多的每次大促都会有所为的“产业带战报”、“助农战报”、“扶贫战报”,“另辟蹊径”地证明自己热衷公益而“不屑于”大促。
如果拼多多真的能把大促的GMV做起来,它又何必露怯呢?拼多多每次大促期间都拉出白牌货和农产品来飚战报,恰恰反证了它在大品牌招商上遭遇瓶颈。说得直白点,它还很难说是大促牌桌上强有力的玩家。
拼多多的白牌货和农产品为什么相对吃香?其实逻辑很简单,作为一个游乐园或者大公园,在这里面卖相对便宜的小东西是比较自然的事情。但是要在这里买大件,买品牌货,那就很难了,毕竟我本来就是来逛公园的,要在这样一个场景随便买点小物件倒是自然,要在这里买大件当然要琢磨琢磨。
此外,由于拼多多主攻的是相对高频的小物件,拼多多做大促的能力也是比较缺失的。食品、生鲜等商品,本身就很难囤货,所以并不容易形成购买的明显波峰,这也让拼多多在运营商缺少做“大促”的经验。
拼多多在平台调性和运营能力上的天然短板,让人们在618期间看到拼多多的尴尬:虽然拼多多的用户规模在涨,品牌还是不愿意来拼多多开店,拼多多要从一个大集市,转变成一个能够让品牌用数字化工具管理的大商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蚂蚁虫——科技自媒体、企业战略分析师,虎嗅、钛媒体、艾瑞等多家科技网站认证作者,曾入围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体作者、2016年钛媒体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网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网年度作者、2019年驱动号年度作者。
文章TAG:618 拼多多 大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