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苦追”年轻人

奢侈品“苦追”年轻人

奢侈品“苦追”年轻人

奢侈品“苦追”年轻人

LV备受吐槽的粗糙直播现场

消费者并不理解奢侈品的难处,对于奢侈品牌而言,屡屡放低身段除了要踩准互联网的爽点之外,还有一点迫不得已的无奈。随着全球纸媒式微,奢侈品原本的营销阵地早已大幅度溃败,2016年,《女装日报》《瑞丽时尚》《伊周femina》三大时尚杂志纷纷停刊,《世界时装之苑》也从半月刊变成了月刊。

消费者不懂品牌的痛,品牌却无法共情消费者的“格调之论”。在很多人心里,奢侈品最直接的价值就是提高阶层优越感,过分的亲民化使他们丧失了最重要的消费快感与绝对的品牌感知。

坦白来讲,奢侈品消费购买的不是一件商品,而是消费者的价值期待。但这种价值期待极其脆弱,不仅依附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还要寄生于品牌厚度、品牌稀有性以及品牌市场状态,与巩俐刘雯等人撞衫对比与郭德纲撞衫,这是消费者心理落差下不要能够接受的。

另一方面,不差钱的奢侈品爱好者会将奢侈品消费当成投资,曾经的奢侈品保值效力惊人。据悉,劳力士的一款手表从1957年到2014年翻了6倍;香奈儿的一款包六十年内涨价20倍,平均每年上调15%。

如今,随着奢侈品有目的地下沉,保值的传说基本已经过去,专柜一万多的Burberry托特包二手市场的寄售价格两千左右,《碟中谍》带火的Prada杀手包流传到二手店里打两折。环顾周围,LV出现在地铁上的频率越来越高,小镇青年月薪五千,到二手店能实现左手LV,右手Prada。

保值是一门玄学,2018年,Burberry为了挽回烂大街后在保值方面丢的面子,“一怒”之下焚烧2.5亿的库存,宁愿毁掉也不愿打折。奢侈品想要格调与亲民两手抓,并不是那么容易。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文章TAG:奢侈品  消费者  年轻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