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因承受不了孤独而选择自杀,在日本也较为常见,这令日本的自杀率更加居高不下。2000年至2010年前后,日本的自杀率(每10万人的自杀人数)徘徊在25左右,当时正是泡沫经济破裂、日本经济最糟糕状态的时期,而此后近十年,日本的自杀率逐年下降。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年轻人的自杀率。
令和2年版《自杀对策白皮书》显示,10岁至19岁人群中,自杀人数为659人,自杀率达到3.1,逆势增长。在座间九尸命案中,犯罪嫌疑人就是通过推特认识了有自杀念头的年轻人,把他们引诱入公寓,残忍杀害。
无独有偶,香港的自杀率也相对较高。中国香港大学的研究显示,2019年香港的自杀率为13.0,其中60岁或以上男性自杀率,也上升至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自杀、凶杀以及孤独死,为市场上创造了大量的凶宅,而难以企及的高房价,则让年轻人变得“百无禁忌”,由此,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凶宅买卖这一独特的房地产交易方式在日本、香港等地的壮大。
韩国其实亦有“潜力”。2017年,首尔公寓均价还是每套6.0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7.4万元),可到了2021年已变成每套1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48.4万元),涨幅超过50%。与房价并行上涨的是年轻人的负债。据韩国银行的数据,韩国今年第二季度的家庭负债总额突破1800万亿韩元,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比前一季度末增加了41.2万亿韩元。
房价、负债、借款投资…如同《鱿鱼游戏》所影射的社会现状,在体面的宏观经济数据下掩藏着个体的普遍焦虑,这也带来了韩国自杀率的上升。韩国统计报告显示,去年共有13,195人自杀身亡,即平均每日36宗,在10至39岁的年轻群组中,自杀为首要死亡原因。
线上化能让凶宅交易透明吗?
在国内,凶宅交易逐渐被关注,主要是因为当时阿里拍卖发了一个招聘凶宅试睡员的帖子,尽管此事多少有些营销的色彩,但通过拍卖形式交易凶宅以及凶宅试睡员的出现,似乎给一直信息不透明的凶宅交易带来了一些启发。
通常来讲,房产中介对于凶宅,多数公司会要求如果中介知情的话,要百分之百、如实告知买家,即便是租房,也要和租客说清楚房源是否是凶宅。但是国内“凶宅”买卖引发的纠纷反而在逐渐增多。在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凶宅,共检索到586篇文书,大部分相关房产买卖纠纷是卖方(中介)隐瞒“凶宅”真相造成误买。
国内没有类似「大島てる」这样的凶宅情报网站,因而凶宅交易只能看房产中介是否告知,这往往导致纠纷。而且围绕凶宅还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些不正规的中介公司专门收集这类房源,将其重新装修,在不告知买方真实的情况下,低价进高价出。
另外,把凶宅打造成隔断房来出租,也是常见的套路,因为群租房租客流动性很大,较难发现房屋是凶宅。
如今,随着凶宅试睡员的出现,相关的服务内容正在衍生。一位地产从业人员所在的公司,原本提供买房、过户、贷款、装修等一条龙服务,现在推出了“凶宅试睡”业务,在其发布的贴讯直接写明:“专业地产团队,可全程直播,给出最专业地产分析数据以及用户体验。”
凶宅试睡,为潜在的买房人消除心理障碍,而阿里拍卖、二手交易平台等可以为凶宅交易提供媒介,这种模式相比市场上通过隐瞒促成交易更具合理性。但是是否能够行得通,还是一个问号。
一方面,目前的凶宅试睡、凶宅广告等等更偏向于噱头,目的是为了获取流量,而非促成交易,而且凶宅试睡更像是伪需求,敢买凶宅的人不需要找人来试睡,不敢买凶宅的人即使有人试睡了也很难突破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凶宅交易在房地产市场毕竟是极小的一部分,鲜有专业人员进入,更难推动凶宅交易的线上化运行。
阿里拍卖以拍卖的形式,进行凶宅交易,可其终究无法聚集起这些特殊的房产资源,凶宅也不可能只以法拍房的名义进行交易。由此可见,相比香港、日本等地,我国的房价固然不遑多让,但是凶宅交易本身的不成熟和乱象,也在劝退买房人。
2021年以来,全球多国房价迎来了十年来最大涨幅。处在这个高房价时代,“鬼可能没有穷来得可怕”,道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心酸。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文章TAG:拍卖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