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案例其实还有很多。

当年被鼓吹为“乳业教父”前伊利前掌门人,现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俊怀,就搞出过一次悬疑重重的专利减刑。

2004年,伊利独董俞伯伟公开质疑郑俊怀违规投资国债等一系列问题,当时有报道称,郑俊怀一直将国资伊利看成个人的企业,通过各种非法的方式试图控制公司;2005年,郑俊怀被捕入狱,包头市法院宣判:郑俊怀等5名原伊利高管,成立华世商贸,两次分别挪用伊利集团1500万和150万,购买伊利社会法人股票,犯挪用公款罪,郑俊怀被判刑6年。

入狱后的郑俊怀,随后以“发明假节水设备专利”和“表现好”为由减刑2年半,近一半的刑期被免。

问题就在于,郑俊怀大专学历,中文专业,从未学习过机械等理工知识,在入狱后短短一年时间,在监狱环境下就能搞定理工科能力要求很高的节水设备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

一些媒体还曝光郑俊怀住宾馆可随时回家等服刑期间的事实,此外,不少人质问,当时证据链完整、当事人供认不讳的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及诸多涉嫌重大经济违法犯罪线索的78册案卷,只选了郑俊怀挪用公款1650万这项比较轻的罪名进行了公开审判,其中猫腻太明显。

无论如何,不管这些质疑是否有道理,至少,对郑俊怀而言,像孙小果一样找人代理弄下一个专利肯定不是难事。

区别在于,孙小果“运气不好”,在党和国家严厉的扫黑风暴下,在云南省主管部门积极作为下被抓,过去的专利事件也要被彻查到底,而行政辖区到了内蒙古,郑俊怀那些可能存在疑问的事,却可能随历史变成尘埃。

我们始终坚信一切黑暗都会被阳光照亮,但作为互联网科技观察者,就本文而言,我们更想探讨的是,作为商业社会的标志性要素,专利被应用到社会评价上,应该要像在商业社会一样公正而简单,单纯变成一种创新和进步的映照物,而不是寻租的工具。

3、择优选择价值:专利不能变成“刷简历”的工具

专利能给服刑人员带来好处,也能给狱外普通大众带来价值,只不过,前者是让“罪过减轻”的评价标准,后者则是一种优中择优的参考。

这些择优层面的价值,包括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保研加分,大学自主招生加分,企事业单位评职称、普通学生评奖学金等。

只要是那些需要在竞争环境中优中选出更优的,专利都能起到参考价值。而很明显,如果狱中的孙小果、郑俊怀等都有操作专利的可能,那么身处自由世界的众人,在专利上搞点花样只会更简单。

这些年来,社会上俨然已经形成专利买卖的产业链,那些升学、求职、评优的,不少都通过购买专利的方式来走捷径。

让商业的回归商业,让技术的回归技术,专利的“纯粹化”仍然任重道远。

专利相关制度被钻漏洞,但商业社会拒绝道德漏洞

专利有三重价值,但都被人找到了漏洞,肆无忌惮破坏制度原本的理想。

这些与专利有关的制度,都在为了让社会更文明。

好的企业被尊重,有创新的个人(不论身处何处)被鼓励。创新视角下,最大化强化专利三重价值,其实就是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这样,个人、企业、国家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服刑人员获得专利争取减刑无可厚非,但若只是登记而不查明是否是本人在服刑期间“智慧之作”,让代劳的专利变成减刑的捷径,最终结果,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而利用漏洞的人,又能指望回到社会后会勤勤恳恳为社会创造价值吗?如果还身居要职,反过来是否还会利用类似的社会规则漏洞谋利或者危害他人?

孙小果因为扫黑被治了,过去的黑幕会被揪出来,那其他有嫌疑但安然落地的人呢?

尤其是那些可能钻了专利减刑制度漏洞人,却又最终风风光光重回“企业家”身份的人,我们相信国家和社会最终会给公众一个信服的说法,但仅从商业社会的价值角度,这里更想探讨,企业可以容纳这样的掌舵人吗?

商业社会视规则为根本,过去能够利用漏洞违规挪用公款,又有很大的嫌疑利用漏洞专利减刑规则,郑俊怀要“捍卫国乳品质”,恐怕不太值得相信。

我们需要红星乳业这样的企业来与伊利、蒙牛竞争,增强市场活力,让乳业产品越做越好,但商业社会可能不需要郑俊怀这样的“企业家”,至少在过去专利减刑事件查清楚之前是如此。

[完]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泛财经新媒体,《财富生活》等多家杂志特约撰稿人。微信十万+曝文《京东走向“四分五裂”》创作者;重点关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财经金融等领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专利  商业  媒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