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之争,京东阿里的比拼在于耐力而非冲刺

  

双十一之争,京东阿里的比拼在于耐力而非冲刺

比较起复杂的红包使用规则,天猫提前20多天开始预售,在最后一天让用户集中下单,造成快递爆仓,用户迟迟收不到件的问题,也严重的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在日常购买中,最多两三天就能到货的快递,在双十一期间,基本要延迟2-3天,或者干脆有的商家要在下单十天内发货,用户体验并不好。

相比较而言,京东的优惠政策比较简单,领券满减就可以,而且京东是从1日到12日,进行连续促销,优惠并不只是双十一当天可享,将近半个月的大促,可以让消费者有更舒适的购物体验,随着下单量的均衡,物流不会集中爆仓,加上京东自身高效的物流配送团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配送,在物流体验上的优势,也能够在用户心中留下好感,拉开与竞品之间的距离。

数据公关战的背后,是阿里的焦虑

所以,对于用户来说,重要的是自身的购物体验,别人在平台花了多少钱,并不重要。至于这次引发两个平台争端的交易数据公布,它主要的受众是行业内人士,是品牌方。除了要对用户交代,提供好的服务,好的产品以吸引他们之外,上市的电商公司们还需要对商户、品牌们交代,对投资人股东们交代。

平台们对外做适当业绩的传播,的确能够对自身后续的业务发展有帮助。从品牌的角度来说,在哪个平台出货多,流量多,可以成为以后运营决策的基础,也决定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哪个平台资源投放多少,政策倾斜程度。对于投资人和股东来说,业绩表现优秀,说明平台发展前景好,市场信心增加了。股价也能涨一涨。

而之所以阿里会对京东率先公布成交量超过千亿如此敏感,要挑数据统计时间上的逻辑问题,背后很大可能是阿里对于京东的快速崛起的忌惮,双方作为竞品,一方强势,一方就会弱势,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京东的成交表现估计超过了阿里的意料,能够在阿里之前成交额超过千亿,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阿里产生了紧张感。

遥想几年前的双十一,京东和阿里之前的竞争态势完全没有现在这么焦灼,面对发起进攻的京东,阿里的态度在这几年转变非常大,从原本的漫不经心,到现在的针锋相对,一触即发,也说明了京东的发展之快,除了服饰品类外,其他品类像是3C、家电等主要品类,天猫都已被京东超过或逐渐持平,京东已经能够构成对阿里正面威胁。本次双十一天猫成交1682亿元,京东成交1271亿元,差距进一步缩小。

所以,在面对京东今年的攻势,阿里在商家方面,从刚开始预热双十一期间,就被媒体披露有逼迫商家二选一的情况发生。到双十一后期,公关负责人才会在公开场合质疑京东双十一数据统计逻辑问题,都是源于竞争格局胶着下的焦虑。在今年的618京东的促销主场上,天猫没有公布销售数据,在双十一阿里主场上,京东今年却首次公布了销售数据,进攻姿态更为明显,明年两个电商平台谁胜谁负,值得期待。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