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依旧,云集的洗白之路注定艰难

作者 | 于斌

来源 | 于见(ID:mpyujian)

把自己包装为“中国会员制电商第一股”的云集终于迎来了资本的考验。2019年5月3日,云集正式赴美上市,登陆纳斯达克的当天开盘报价11美元,盘中涨幅明显,最终收于14.15美元,市值超过30亿美元。

不过云集的成绩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云集股价就在“破发”的边缘上徘徊了,截至2019年5月19日收盘,云集股价已经下跌到11.01美元,上市之初的涨幅全部跌了回去,离破发只有一步之遥。

从2015年正式上线,到背负着各种质疑和争议赴美上市,发展不到四年时间的云集似乎又为大众讲述了一个商业上“成功”的创业故事。这家寄托于微信社交生态的电商平台凭借商品批发价优势和社交裂变得以不断吸引用户、急速膨胀,GMV已经超过两百亿大关。

不过电商“黑马”和“社交电商”名义之下,云集却始终摆脱不了“中国最大微商”的名声,“传销风险”、“被罚款近千万”、“连年巨额亏损”这样的标签也常伴左右。上市之后就真的能帮助云集洗去过去的种种争议?云集的“传销洗白”之路会一帆风顺吗?

“传销”依旧,云集的洗白之路注定艰难

虽然持续增长数据让它得以快速发展,但就像我们之前曾经分析过的,云集发展至今一直以来都无法摆脱“传销”的原罪。

在野蛮发展的初期,云集依靠典型的直销与传销手法来发展用户,它通过“拉下线”的手段,以发展客户、店主为目的进行多级分销体系搭建,这是云集始终无法摆脱的负面标签。

2017年7月,云集也曾因此被行政处罚了近千万元。根据杭州滨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云集的母公司浙江集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云集微店在招募店主的过程中存在“入门费”、“拉人头”和“团队计酬”等行为,违反了《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的规定,涉嫌传销行为,最终给云集下达了958万的行政处罚。

彼时云集CEO肖尚略曾发表公开信回应称,“罚单是针对平台两年前的销售模式,且公司已对地推模式中的争议部分进行了整改”,云集似乎在进行痛定思痛的整改。

不过根据我们的观察,云集不论如何整改都没有彻底摆脱其核心的“三级分销”模式:整改后的云集设置了经理、主管、店主三个新的层级,经理依旧从主管和店主这些“下线”的缴费中抽成,主管则向店主抽成。

这种通过激励发展下线、层层抽成的发展模式仍然不断地被质疑为传销,云集的上市之路似乎并不能帮助其成功“洗白”。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