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望远镜59万公里是真的吗,拼多多几十元一个的天文望远镜可以望到30万以外公里的月球上而
来源:整理 编辑:强盗电商 2025-06-30 00:43:23
本文目录一览
1,拼多多几十元一个的天文望远镜可以望到30万以外公里的月球上而
你可以自己计算的。望远镜就是一个拉近的功能。 肉眼看300米,用30倍,就拉近到10米(你肉眼能看到10米的什么,30倍望远镜就看到300米的什么) 肉眼看3000米,用30倍,就拉近到100米(你肉眼能看到100米的什么,30倍望远镜就看到3000米的什么) 肉眼看30000米,用30倍,就拉近到1000米。 (同上) 另外手持望远镜,其实建议倍数不要超过10倍。 我举例,你用30倍望远镜,我用10倍望远镜,大家一起看50米一个钟上面几点。我用2秒就可以告诉你。你用30倍望远镜,可能要花一分钟才能告诉我。因为倍数越高越抖动。所以手持望远镜是不适合看远的。 市场上。100元到1万元的手持望远镜,倍数都在10倍以下。 因此,你要看得远的话,建议你买用脚架支撑的望远镜。有脚架就不会抖动。 要了解更多望远镜知识,可以搜索:深圳巨眼望远镜。。联系我。。拼多多就算了吧!我们肉眼都可以直接看到38万公里的月球,这只是宣传上的文字游戏而已!忽悠小白!天文望远镜预算建议提高到千元以上,否则还是算了。几十元只可能是玩具,不要浪费钱了
2,什么参数决定望远镜可以看的很远很清
你好,我是军工光学厂家的经销。
如果说是什么,决定了望远镜可以看很远,很清楚,那么,首先不是望远镜本身的参数,而是空气质量。
平常有人说的“能看到2000米”“能看3000米”,实际是一些劣质产品的常见的虚假宣传。想想就可以了:
天气好的时候,我不用望远镜,直接用肉眼,一样可以看到30万公里外的月亮是吧?呵呵,而当天气不好,有灰尘或者雾的时候,即使用望远镜,可能连200米外的红绿灯都看不清楚细节。
所以,没有最远看多远的说法——这个和望远镜没有关系,和天气、空气状况、环境等有关系!当然,前提是正规望远镜,那种小作坊生产的劣质的产品,因为零件精度等问题,本身就模糊。
换句话,望远镜,其实是这么回事——你的眼睛能看到的,它就能看到,而且给你放大(也就是“倍数”)。但是,眼睛看不到的,就好比说5公里外的人的表情,空气和微粒的存在决定了这些细节的光线不可能完好无损地传递到5公里外,所以,用望远镜只能很勉强的看到,而且要很依赖那时候的空气状况。http://www.ytwscc.com/gb/b8.sb3.1.htm给你个地址吧,有一些知识介绍,其它页面的知识介绍里面还有内部的镜片与结构等,相信你看了,能更加了解。因为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看看就知道了。
在这个基础上,决定望远镜效果的——不是参数,参数是相对的,你比如口径,有一种错误的说法是“口径越大越好”,实际上,同样精度下,口径大了,反而能降低清晰度。不是参数,而是光学材料和光学镜片的精度等,这个是参数看不出来的。
3,望远镜倍数最高的是多少能看多远谢谢
你好,首先,从你的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可能你对望远镜并不了解是吧。 为了防止简单的回答给你造成误解,咱们慢慢全面的说一说: 关于倍数。不知道你是问手持的,还是台式(三脚架)的?因为这个和种类也有关系。 如果是手持的,不管是民用还是军用望远镜,手持的倍数都有一个标准的最佳倍数范围,也就是7~10倍,其中,军用最常用的,是7倍和8倍。市面上常见的所谓20倍,30倍,50倍,诸如此类的,都是骗人的,连正规产品的都不是。 不了解的人,很容易受骗。 而如果是台式的,这个倍数范围比较大,因为有三脚架。但是对于观察地面的景物,一般最高最高,我的经验,在地面上看景物,超过40倍画质就开始明显下降了,因为空气都开始沸腾的感觉了,而60倍开始,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现在假冒和劣质的产品很多,占市面95%以上,还有虚假宣传,诸如“夜视”“红外”“日本樱花”“俄罗斯”等等等等,建议你了解一下基本知识:可以看一下 http://ytwscc.com/zhishi07jibenchangshiyujianbie.html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倍数、军用、夜视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一些常见的虚假宣传的介绍。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那么建议,多了解,等自己有把握了,再出手,受这方面骗的人,很多很多了,尽管这不是消费者的责任。另外说一下,选择上,手持的望远镜一般建议选择定倍的。 至于为什么观测天文,90多倍有的时候也没问题(尽管空气也沸腾的比较厉害了),这个有别的原因,和主题无关,所以不说了。这里要强调的是,40倍开始,就基本不适合看景物了,60倍以上根本就没办法看景物。 ------------------------ 说完了倍数,咱们再说下所谓的“看多远” ——不知道你是不是看了一些诸如“能看2公里的望远镜,XX元。能看5公里的望远镜,XXX元”的广告,其实,这是不正规产品很常见的一种误导宣传。 ——想一想就会明白,望远镜和看多远没有关系,举个例子,30万公里外的月球,咱们不用望远镜,直接用眼睛就可以看到,是吧?但是对于地面城市,因为靠近地面的空气很污浊,像我上面说过的我们这边的山,7公里之外的,基本上能有一半的时间,是看不到的,根本就是白茫茫的一片。空气状况导致的视线受阻,用望远镜一样没办法,望远镜只是对于你能看到的,进行一个放大而已。看不到的,那没办法。就好象楼后面的公园,因为有楼挡着,看不见。一样的道理。
4,望远镜能看多远啊
问法错误。肉眼都可以看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几十万光年外的恒星,但我们却看不到几十米外的一只蚂蚁,那么“看多远”该如何定义呢?决定我们的眼睛能否看清物体的因素是目标与我们眼睛的视角,月球远,但因为体积大,因此视角大,我们就能看到;蚂蚁近,但个头小,因此视角小,我们看不到。望远镜的作用,就是放大目标在我们眼睛中的视角,使得我们看到原来因为视角太小而看不到的目标。比如一架10×50的望远镜,表示倍率是十倍、口径是50mm,它可以让我们看清月球上较大的环形山、二三百米外的人脸、几十米外的昆虫。而有效倍率几十、上百倍的天文望远镜可以让我们看到绿豆那样大的土星和它的光环、黄豆那样大的木星以及月面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你好 望远镜能看多远? 这是初次接触客户最喜欢问的问题,答案是:无穷远。 实际上,客户提这个问题真正关心的是即将购买的望远镜的辨别能力。 望远镜究竟可以看多远,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因素: 1、观察环境,包括光线强度和方向、对比度、大气稳定性和透明度等; 2 、望远镜本身的素质,包括规格、类别、精度等; 3、观测者本人矫正后的视力状况,以及熟练使用望远镜的程度; 这3个方面基本都是不确定的,如果只考虑望远镜本身的辨别能力,一般来说口径大一些且倍数高一些的望远镜辨别能力高一些,porro棱镜望远镜比roof棱镜望远镜的分辨力高些,镀膜好的镜子分辨力高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望远镜的倍数只是影响分辨力的众多关联因素中的一项,盲目追求大倍数是不可取的。 一架望远镜的倍率是指望远镜拉近物体的能力,如使用一具10倍的望远镜来观察物体,观察到的1000米远的物体的效果和肉眼观察到的100米远的物体的效果是相似的。 我给您推荐美国tasco望远镜2023brz,原装正品,效果超棒,性价比高。以下是其详细参数: 『产品参数』 品 牌:美国tasco 出瞳直径:5mm 保 修:一年 聚焦系统:独立聚焦 型 号:2023brz 棱镜系统:保罗 规 格:10*50 棱镜类型:bk-4 倍 率:10倍 镜片镀膜:完全镀膜 物 镜:50mm 视野范围:1000米处为123米 净 重:748.4g 三脚架安装:支持 『特性』 支持三脚架安装;倍数真实,高清晰度光学素质镜身铝合金,外覆特殊橡胶。 商品坚固耐用,景象清晰逼真。 ☆守卫者系列☆ tasco守卫者系列为大口径望远镜(10x50),专为弱光下使用而设计的望远镜,配以多层镀膜技术满足了视觉上的最高需求,是适于晨昏时分和暗处观察时使用的理想望远镜。守卫者系列里同样采用特殊的光学传输、新型rubicon镀膜镜头和出众的光透性而具有最高的细节分辨能力。 『使用推荐』商品坚固耐用,是专为弱光环境下设计的望远镜,该系列非常适合在执行远距离,高难度的观察任务时使用,如:电力、勘探、勘测等行业。 『附带』说明书、随身背包、背带和擦镜布。 qq: 390221580
5,宇宙中有多少个星球
当遥望星空时,横贯天际、蔚为壮观的银河总能让人们欣然神往,思绪万千。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也能看出银河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颗星星所组成的。在天文学中,我们把这种由千百亿颗恒星以及分布在它们之间的星际气体、宇宙尘埃等物质构成的,占据了成千上万亿光年空间距离的天体系统叫做“星系”。我们的太阳就是银河系中普通的一颗恒星。 银河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通过各种方法,人们已经观察到的星系已经有好几万个了!不过,由于距离太遥远,它们看起来远不如银河那么壮丽。借助望远镜,它们看起来还只像朦胧的云雾。离咱们银河系最近的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和小麦哲伦星云,距离我们银河系也有十几万光年。一般地,我们把除银河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星系在早期曾被归到星云中,直到1924年,在准确测定了仙女座星云(现应严格称为“仙女座河外星系”)的距离后,星系的存在才正式确立。 星系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粗略地划分出椭圆星系、透镜星系、漩涡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五种来。星系在太空中的分布也并不是均匀的,往往聚集成团。少的三两成群,多的则可能好几百个聚在一起。人们又把这种集团叫做“星系团”。 星系和它内部的恒星都在运动中。我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同时太阳也在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而同时银河系作为一个整体,本身也在运动着。在星系内部,恒星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它一面绕着星系的核心旋转,与此同时还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机地运动(科学家称之为“弥散运动”)。 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与宇宙诞生早期的演化密切相关。一般看法认为:当宇宙从猛烈的爆发中产生时,大量的物质被抛射到空间中。形成宇宙中的“气体云”。这些气体云本身处在平衡之中,但是在某种作用下,平衡被打破了,物质聚集在一起,质量高达今天太阳质量的上千亿倍!这些物质团后来在运动中分裂开,并最终形成无数颗恒星。这样,原始的星系就形成了。一般认为星系形成的时期在一百亿年前左右。 而关于星系的演化,历史上一度曾把星系形态的序列当成演化的序列,即认为星系从椭圆形开始,再逐渐发展成透镜型、漩涡型、棒旋型,最后变成不规则型。这种观点今天已基本上被推翻。目前的看法认为这一过程与恒星形成的力学机理相关,但也仍然停留在假说的阶段。我们总是说天上的星数不清,其实,凡是用肉眼能看见的星,还是可以数得清的。 天文学家把天空的星星,按区域划分成88个星座。其中,北部天空(以天球赤道为界)有29个星座;南部天空有46个星座,跨天球赤道南北的有13个星座。只要我们有耐心,数完一个星座里面的星星,再数下一个星座,是能数清用肉眼能看得见的星星。据天文学家计算的结果:0等星6颗;1等星14颗;2等星46颗;3等星134颗;4等星458颗;5等星1476颗;6等星4840颗……总共不超过7000颗。 如果我们借助望远镜,情况就不同了,哪怕用一台小型天文望远镜,也可以看到5万颗以上的星星。现代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能看到10亿颗以上的星星。 其实,天上星星的数目还远不止这一些。宇宙是无穷无尽的,现代天文学家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宇宙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银河系约有1000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河外星系约有10亿个,推断下去,星体是无数的
6,宇宙中大概有多少个星球
肉眼可见6973颗天文望远镜因为在不断发展就不好说了实际上总数多少没人知道对我们常人来说,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是不可度量的。而对天文学家来说,精确地测绘宇宙天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天文学采用的计量单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里所走的距离。光的前进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大约是 9.7万亿公里。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别的星系,距离我们有数十亿光年。最新发现的类星体位于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地球相隔约100亿~200亿光年,是迄今所知的最遥远的天体。 如此遥远的距离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要测量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附近的恒星的距离,可以采用由古希腊人发明的视差计算法。所谓视差,是指从两个观察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两道视线所形成的夹角。在天文学中,测定视差的方法就是把两个观测点与被观测的天体构成一个三角形,已知两个观测点连线(即基线)的长度,再从这两个观测点测出天体的方位(即三角形的顶角),就能求出天体与地球的距离。基线越长,求得的结果就越精确。通常,在测量离地球较近的天体如月亮的距离时,可以用地球的半径作基线,所测定的视差则称为“周日视差”。如果要测定太阳系以外天体的距离,一般都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基线,所测定的视差称为“周年视差”。用这种视差法测量相距8.6光年以内的天体非常准确,测量远至1000光年的天体也能做到大体准确。 另一种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是亮度测定法。一颗恒星可能因体积大、运动活跃或距离地球较近而显得很光亮。只要分清星球的实际亮度和视觉亮度,就能从光亮度上准确测出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本世纪初,天文学家按波长区分星球光亮,制成了光谱。他们发现,不同的恒星有不同的光谱特性。用分光镜研究恒星的光谱,就能判断该星的冷热程度。这有助于天文学家辨别貌似暗淡的小星是否遥远的活跃的巨星。只要把一颗星的光与另一颗已知距离、活跃程度相似的星进行比较,就能测量出这颗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80多年前,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银河系之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精确度更高的天文望远镜诞生以后,这种看法便被证明是错误的。过去观测到的那些暗淡模糊的斑点,其实是其他的星系,有的与银河系不相上下,有的则更庞大。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尔逊山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远镜研究银河系外星系,他分析了这些星系的光谱,发现各种谱线的波长都移向红色一端。这种现象叫做红移,说明那些星系正在向远处飞离。波长的改变是多普勒效应的作用,与疾驶而去的汽车喇叭声调的变化同样道理。由于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距我们越远,红移就越大。换而言之,越远的星系,其飞离我们的速度也越快。哈勃据此提出了“哈勃定律”,确定了计算行星运行速度的天文学计量单位——“哈勃常数”。但是,用哈勃常数作为测量尺度存在一个问题,即无人知道它有多长。 关于宇宙膨胀的速率,天文学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最保守的估计是,距离增加百万光年,则速度每秒钟约增加16公里,即一个距我们5亿光年的星系将以每秒约8047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有些天文学家估计的速率比这个数字还要大一倍。按照第一种估计,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距离地球约有100亿光年。而按第二种速率计算,则宇宙边缘距离地球达200亿光年之遥。 “哈勃常数”只能在太阳系以外的太空里测定。在那里,膨胀速度非常大,任何局部影响都变得微不足道。 如果天文学家能够找到一支“标准蜡烛”,即某个类星体,其亮度稳定,非常明亮,横跨半个宇宙都可以看到,那么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是迄今为止,大家公认可通用于整个宇宙的“标准蜡烛”尚未找到。因此,天文学家运用这一基本方法时往往采取一种分步方式,这就是设立一系列“标准蜡烛”,每一步只起测,定下一步的作用
7,黑洞是怎么形成的
像宇宙万物一样,恒星也会衰老死亡。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燃料耗尽时,内核会急剧塌缩,所有物质快速的向着一个点坍缩,最终坍缩成一颗黄豆大小的奇点,并形成一个强大的力场漩涡,扭曲周围时空,成为黑洞。大量天文观测数据已证实,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有无数的黑洞神秘地藏身于各星系中。但人类却从未直接“看”到过黑洞,并不知道它的真实模样。为了能一睹黑洞真容,2017年4月5日到14日之间,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庞大观测计划。他们将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一个虚拟望远镜网络,希望利用其捕获黑洞影像。最终,科学家们成功拍摄到了黑洞的第一幅“照片”。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这张照片在美国华盛顿、中国上海和台北、智利圣地亚哥、比利时布鲁塞尔、丹麦灵比和日本东京六地同时发布。传说中的黑洞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张黑洞照片是如何拍摄的,记者为您揭秘整个过程。认识黑洞理论上,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该势力范围称作黑洞的半径或称作事件视界。那么,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像宇宙万物一样,恒星也会衰老死亡。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燃料耗尽时,内核会急剧塌缩,所有物质快速的向着一个点坍缩,最终坍缩成一颗黄豆大小的奇点,并形成一个强大的力场漩涡,扭曲周围时空,成为黑洞。宇宙中,根据质量天文学家们将宇宙中的黑洞分成三类:恒星级质量黑洞(几十倍—上百倍太阳质量)、超大质量黑洞(几百万倍太阳质量以上)和中等质量黑洞(介于两者之间)。根据理论推算,银河系中应该存在着上千万个恒星量级的黑洞。然而,因为黑洞自身不发射和反射电磁波,仪器和肉眼都无法直接观测到它。既然无法“看见”,那怎么就知道它存在呢?天文学家们主要是通过各种间接的证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沈志强:“主要有三类代表性证据。一是恒星、气体的运动透漏了黑洞的踪迹。黑洞有强引力,对周围的恒星、气体会产生影响,于是我们可以通过观测这种影响来确认黑洞的存在。二是根据黑洞吸积物质,也就是吃东西时发出的光来判断黑洞的存在。第三则是通过看到黑洞成长的过程看见黑洞。”到目前为止,通过间接的观测,科学家们在银河系发现和确认了20多个恒星级质量黑洞,但可能有上千万个恒星级黑洞候选体。沈志强说:“宇宙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我们居住的银河系中心就有一颗,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400多万倍。除此之外,银河系还有很多恒星级黑洞。”这些神秘的黑洞和宇宙的诞生和演化有何关系?它和所在的星系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它又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会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为了更准确清晰地解答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想直接“看”到黑洞。准备“相机”广义相对论预言,虽然黑洞本身不发光,但因为黑洞的存在,周围时空弯曲,气体被吸引下落。气体下落至黑洞的过程中,引力能转化为光和热,因此气体被加热至数十亿度。黑洞就像沉浸在一片类似发光气体的明亮区域内,事件视界看起来就像阴影,阴影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预测过这个“阴影”的存在,以及它的大小和形状。科学家们期望这次能直接捕获到这个黑洞“阴影”的图像。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说:“对黑洞阴影的成像将能提供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路如森说:“这就必须要保证望远镜足够灵敏,能分辨的细节足够小,从而能保证看得到和看得清。”但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望远镜的口径需要像地球大小。然而,目前地球上已有的单个望远镜最大口径也只有500米。那该怎么办?聪明的天文学家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地球上现有的一些望远镜“组合”起来,就能够形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其所达到的灵敏度和分辨本领都是前所未有的。于是,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达成了“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这一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决定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沈志强说:“就是利用多个位于不同地方的望远镜在同一时间进行联合观测,最后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合并,这一技术在射电波段已相当成熟。”最终,科学家们选定了来自全球多地的包括南极望远镜等8个亚毫米射电望远镜。路如森说:“它们多数都是单一望远镜,比如夏威夷的JCMT和南极望远镜。也有望远镜阵列,比如ALMA望远镜是由70多个小望远镜构成。”选定目标在组建大型虚拟望远镜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寻找着合适的拍摄目标。黑洞剪影和周围环绕的新月般光环是非常非常小的。在拍照设备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想拍摄到黑洞照片,必须找到一个看起来角直径足够大的黑洞作为目标。科学家们甄选了一圈之后,决定将近邻的两个黑洞作为主要目标:一个是位于人马座方向的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另一个则是位于射电星系M87的中心黑洞M87*。沈志强说:“由于黑洞事件视界的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这也意味着质量越大,其事件视界越大。我们选定的这两个黑洞质量都超级大,它们的事件视界在地球上看起来也是最大的,可以说是目前最优的成像候选体。”尽管如此被选择的两个黑洞已是最优成像候选体,但要清晰为它拍照,难度还是极其大。Sgr A*黑洞的质量大约相当于400万个太阳,所对应的视界面尺寸约为2400万公里,相当于17个太阳的大小。然而,地球与Sgr A*相距2万5千光年(约24亿亿公里)之遥。沈志强说:“这就意味着,它巨大的视界面在我们看来,大概只有针尖那么小,就像我们站在地球上去观看一枚放在月球表面的橙子。”M87中心黑洞的质量更为巨大,达到了60亿个太阳质量。尽管M87中心黑洞与地球的距离要比Sgr A*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更远,但因质量庞大,所以它的事件视界对科学家们而言,可能跟Sgr A*大小差不多,甚至还要稍微大那么一点儿。调试相机要想看清楚两个黑洞事件视界的细节,事件视界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要达到足够高才行。要多高呢?路如森说:“比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高出1000倍以上。”但也别以为,只要虚拟望远镜阵列的分辨率足够高,就一定能成功给黑洞拍照。实际情况并没那么简单!如同观看电视节目必须选对频道一样,对黑洞成像而言,能够在合适的波段进行观测至关重要。此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观测黑洞事件视界“阴影”的最佳波段是约为1毫米。路如森说:“因为气体在这个波段的辐射最明亮,而且射电波也可以不被阻挡地从银河系中心传播到地球。”在这种情况下,望远镜的分辨率取决于望远镜之间的距离,而非单个望远镜口径的大小。为了增加空间分辨率,以看清更为细小的区域,科学家们在此次进行观测的望远镜阵列里增加了位于智利和南极的望远镜。沈志强说:“这样设置是为了要保证所有8个望远镜都能看到这两个黑洞,从而达到最高的灵敏度和最大的空间分辨率。”正式拍摄8个望远镜北至西班牙,南至南极,它们将向选定的目标撒出一条大网,捞回海量数据,为我们勾勒出黑洞的模样。留给科学家们的观测窗口期非常短暂,每年只有大约10天时间。对于2017年来说,是在4月5日到4月14日之间。除了观测时间上的限制,拍摄对天气条件要求也极为苛刻。“因为大气中的水对这一观测波段的影响极大,水会影响射电波的强度,这意味着降水会干扰观测。” 沈台说,“要想视界面望远镜顺利观测,需要所有望远镜所在地的天气情况都非常好。”按照要求,计划选择的8个望远镜所在之处均是位于海拔较高,降雨量极少,全部晴天的概率非常高。此外,要成像成功还必须要求所有望远镜在时间上完全同步。北京时间2017年4月4日,事件视界望远镜启动拍摄,将视线投向了宇宙。最后的观测结束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11日。观测期间,每一个射电望远镜都收集并记录来自于目标黑洞附近的射电波信号,这些数据然后被集成用于获得事件视界的图像。沈志强说:“为了确保信号的稳定性,事件视面望远镜利用原子钟来确保望远镜收集并记录信号在时间上同步。”冲洗照片给黑洞拍张照片不容易,“洗照片”更是耗时漫长。射电望远镜不能直接“看到”黑洞,但它们将收集大量关于黑洞的数据信息,用数据向科学家们描述出黑洞的样子。在观测结束之后,各个站点收集的数据将被汇集到两个数据中心(分别位于美国麻省Haystack天文台和德国波恩的马普射电所)。在那里,超级计算机通过回放硬盘记录的数据,在补偿无线电波抵达不同望远镜的时间差后将所有数据集成并进行校准分析,从而产生一个关于黑洞高分辨率影像。此后,经过长达两年的“冲洗”,2019年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终于问世。
文章TAG:
拼多多望远镜59万公里是真的吗 拼多多几十元一个的天文望远镜可以望到30万以外公里的月球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