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红利结束后, 如何看待快手的爆发

流量红利结束后, 如何看待快手的爆发

流量红利结束后, 如何看待快手的爆发

流量红利结束后, 如何看待快手的爆发

流量成本大幅下降的视频内容红利

我们曾经分享过对于互联网企业研究的方法论,一个简单的节奏往往是科技硬件创新在前,之后是用户渗透率的提升,再到后面是软件应用的平台。没有硬件的创新,软件应用是起不来的。过去几年整个带宽成本在不断下降,给视频内容带来了红利。过去,我们还需要下载视频到手机,在上班路上观看。打开一个视频,还要看周围有没有免费的Wifi。今天,全球流量成本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帮助视频内容成功过去几年细分领域最大的流量红利。我们看Facebook的业绩发布会,扎克伯格也是花了至少50%的时间在解读其在视频领域的投入。

快手在2011年第一次上线,最早是一款GIF动图工具,初衷是帮助人们记录生活中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事,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并开放地分享给所有人。图片的传播效率是相对比较慢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听说过快手。到了2013,特别是2014年后,由于流量成本下降带来了短视频行业的大规模崛起。这时候以短视频为内容载体的分享,信息密度大幅度提高,也帮助快手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事实上,过去几年无论是快手,还是微博、陌陌等应用,都是受益于视频的大规模爆发。

任何一个伟大的公司,都会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快手上年轻90后用户的占比高达87%,比Snapchat的60%要高出一截。这些人都是流量成本下降后,开始成为快手用户的年轻人。我们也知道,年轻就意味着未来。特别是未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年轻人的收入越来越高,其单用户价值会不断提升。我们看到无论是当年的QQ,还是Facebook,都是最早圈住了一大批年轻用户。这些年轻用户虽然初期难以给产品做变现,但是他们恰恰是未来发展的希望。一旦成熟起来,付费能力会非常强。

基于算法的千人千面内容平台

由于快手的内容完全是UGC,不是自己来主导内容的PGC平台,是一种典型的平台模式。在这个平台上,快手提供的是一种更好的应用工具,然后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内容。快手不会针对其用户设计某种特殊类型的内容,内容本身会伴随着用户迭代而转变。如果10年后中国完成了全面城镇化,中国人的收入继续翻番,那么快手上面的内容一定会和今天不一样。这也是平台的价值,不会被某种类型的内容打标签。

从平台的角度看,其背后一定是技术驱动而非内容本身驱动。快手其实已经开始实现基于视频内容的算法,最终产生“千人千面”的效果。每一个人在快手上看到的内容都会不同,都会更加匹配其个人的内容偏好。

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就是更加精准的匹配。通过快手背后的算法平台,去更加精准理解每一个视频的特点、场景、情感,从而理解观看视频个人的需求特征。

用马斯洛金字塔理解人性最大的需求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看,人的需求最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些生活的基本需要,越是往上,精神层次的需求越大。所以互联网的产品交易上,最先跑出来的一定是电商,解决了基本商品的需求。但是你不可能每天上淘宝,每天买东西。当这些吃穿的基本需求被解决后,人就会想到追求精神认同。所以互联网应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功能:社交。

这种应用也将是占据最大上网时间的。快手强调的“记录”与其他短视频平台的“娱乐”和“杀时间”功能有比较大的不同。本质 是强调找到群体归属和认同的心理。通过分享记录真实的生活,实现了互联网的普惠价值观,从而带来极高的用户粘性。

当今社会,其实人与人的连接未必来自强社会关系。比如亲属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等等。更多来自价值观、思想、生活经历等底层的认同度。这种连接虽然基于弱社交关系,但内在想法的关联度更高。

这种“社交”关系让快手模式不易被复制。也许未来会有很多的“抖音”,但快手是唯一的快手。这也是为什么,在用户数的流量红利结束后,视频内容的流量红利还在增长,而快手也成为了一款现象级的应用。

从一个更长期的角度看,或许快手的天花板远远没有到来。


文章TAG:红利  流量  关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