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人人没有隐私,人人都像大数据之中的一个分子。
前一段时间,据俄罗斯网站报道,美国知名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用户数据遭泄露,3天内曝光了5.33亿用户个人数据,其中涉106个国家和地区,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户在脸书的账户名、位置、生日以及电子邮件地址等,非常的详细。
其中还包括不少知名人士和公众人物。
背后那双无形的手——大数据杀熟
在去年,一篇称“美团割韭菜”的文章刷爆全网,该文作者基于自己点外卖的经历发现,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用同一个配送地址,在同样的时间点单,会员竟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高。
文章中称,本以为开通外卖会员会省钱,但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都比非会员高1-5元。
这是因为经营者在实行大数据杀熟行为时,通常会在消费者上做手脚——用户画像和差别对待。
在经济学领域,这种基于用户画像的差别对待被称为“一级价格歧视”,又叫“完全价格歧视”,属于最高级的类别。
为此,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简称“修订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处罚方面规定:大数据杀熟最多可能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
《修订征求意见稿》最吸睛的便是增加了第十三条“新业态中的价格违法行为”,直指大数据杀熟和低价倾销。在接受采访的专家看来,这回应了社会关切。
这些消息在资本市场进一步酝酿,新规严惩“大数据杀熟” 后,港股互联网巨头开盘普跌。
7月5日,腾讯低开0.78%,阿里巴巴低开1.42%,美团低开1.25%。
大数据就像把“双刃剑”,如果用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那行为就是可耻的。
互联网整顿潮一波又一波,在不断加强了执法力度、巨额罚款后,到底能不能对平台起到威慑性作用,仍然很难说。
不过,结合最近众多公司被曝出网络安全问题来看,或许在等待行业规范那一天到来之前,整顿风暴还得刮一阵子。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