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让机器去交谈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高级律师Patti Poss曾指出,诈骗分子往往试图尽快将“目标”带离他们最初相识的平台。一般是从社交软件到电话短信的转移,或者是线上到线下的转移。

老人们容易受情感和固定思维的影响,对这些人不太设防,觉得已经有了社交软件上的联系,再打一个电话也没什么大不了。事实上,一旦转移阵地,骗子就会得寸进尺,最后登堂入室,诈骗也就顺理成章了。

AI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与逻辑学密不可分,二者的共同发展促进了用机器模仿人类思维的智能学的进步。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让AI去更加“机智”的交谈,寻找骗子的逻辑漏洞。

比如,利用AI去找出对方的语法错误,并将一部分信息内容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在此前,AI可以深度学习已有的案例,掌握骗子的语言技巧,从而发现骗子的“套路”。国内也有蚂蚁金服建立了这样的互联网防骗知识库。

情感是AI防骗的关键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年轻人的需求是未来导向的——我们交朋友,上学都是为了将来的事业做准备;而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未来导向的目标不再适用,他们就会更多偏向于情感相关的目标,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更关注亲情,友情等。

我们也发现,骗子都是从这里入手:首先打亲情牌,跟老人拉家常,混个脸熟,接着给老人一些小优惠,比方说免费体检,然后就是开始推销产品了。

所以,防止老人被骗的最好办法就是隔断骗子与老年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可能性。而在这方面,AI有两个方式可以着力。

第一个方式是取而代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陪伴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等功能,进行相对密集的情感交流,进而使老人对陪伴自己的机器人产生依赖性,在遇到可疑的事情,也会第一时间找AI查询,而不是立马上当。

但是,谁又能保证AI是一直可信的呢?

机器人系统一旦遭遇病毒或者黑客攻击,可能会完全瘫痪,这对老人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毕竟寄予了情感的机器可不是随意置换的家具。而更可怕的结果则是,系统中储存的家庭隐私可能会被泄露,更加便于哪些心怀歹意的人行骗。

在未来,还是可能出现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实施欺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欺诈和犯罪是一个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所以,最有效的防骗渠道应该是第二个方式,让AI在防骗之余,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情感的枢纽。

比如在智慧家居设备里连接两个家庭,让家居产品实现社交化,包括聊天机器人、日程功能等等,而且家居产品之间能够共享信息,远程设定程序,帮助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问题。父母和女儿都可以通过家里随处可见的家居设备设定关心程序,比如定时洗衣,定时电话等,让老人有被子女随时关心的感觉。

AI能顺利进入老人家里吗?

有数据显示,在有被骗经历的中老年人中,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学历,分别为39.4%和37.7%;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中老年人居多,分别占67.1%和24.3%。

从经济自主性来看,有受骗经历的中老年人中有41.1%表示家里的重大支出由自己决定,37.5%的中老年人表示是共同协商决定,仅有16%和5.4%的中老年人表示是由配偶等其他人支配。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被骗的中老年人中很大一部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并具有经济自主性。而这类老人几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要面子”。

据《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在受骗后,有68.3%的中老年人表示“不寻求帮助,当经验教训”,只有25.9%和17.9%会选择向子女和朋友求助,而表示选择报警求助的仅有0.6%。

所以,让老人求助于AI恐怕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一个原因是老人在没被骗之前都不觉得自己会被骗,没必要也没意愿去购买一个防止被骗的高科技产品(目前的AI产品成本都不会很低);另一个原因则在于AI自身的可信度还不够高。

在去年,就有一群网络黑客利用人工智能非法收集数据来进行网络诈骗,AI确实能防止老人被骗,但是,AI本身也曾经作为诈骗集团的诈骗工具,这就让被帮助的老人心里有点不是味儿了。最重要的是,人们在宣传AI防骗的时候,出现的“高科技”“大数据”“识别率非常高”等此类高频词汇,是不是也像极了那些推销保健品的骗子呢?

结论:

在未来,或许AI能被老人全身心的信任,也能让老人不再被骗,但是,不论AI如何厉害,子女永远是老人们最强硬的保护盾牌,物质上是,情感上更是。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防骗  信息  机器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