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经济观察:返乡80、90后已成“扶贫”新力量?

猪年春节将近,中国独有的“人口大迁移”悄然上演,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地铁、公交上的背包客每天都在呈指数级增加,本周末将迎来最高峰。据腾讯地图、腾讯位置服务发布的《2019春节出行预测大数据报告》预测,返乡大潮中18-30岁年轻人群占比达53,31-40岁人群占比约24,80、90一代已成春运的绝对主角。

人口的迁移必然带动经济的变化,根据百度地图去年的报告显示,节前全国人均返乡距离为366公里。他们一路上吃、喝、玩、乐动辄就能产生几十、几百亿的庞大消费,因此研究春节经济也成为媒体人一年一度的必修课。不过,就在业界研究春节衍生经济时,似乎遗漏了这些年轻人对三四线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和拉动。

社会主义价值观里,先富带动后富一直是固有的命题。传统习俗中“扶帮带”也是乡民文化对每个外出游子的赋予的道德责任,正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每年一度的返乡现象,不断地将“外面”世界的前沿信息、技术、思想、理念带回家乡,拉平中国城乡经济与文化的隔阂。

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讨论,科技的出现让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环,世界变得平坦、地球变得更小。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原本巨大的城乡差异、城乡鸿沟逐渐填平,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去深入地观察,还原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经济”潮。

春节返乡人均教会3.5位亲友使用APP

在现今的移动互联网上,调侃回乡“惨状”的段子已成为独特的一景。

当这些活跃在一二线城市的80后、90后返乡,曾经的“Amy”变“翠花”、“Jack”变“狗剩”。无论你在北上广深多么潮酷,回到长辈们掌握一切的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里,七大姑八大姨轻轻松松就能把这些“精英”们打回乡土原形,更有一连串有关工资、单身话题的暴击,似乎这已经成为每个80后、90后春节需要经过的洗礼。

不过,在调侃年轻人返乡被改变的背后,这些“Amy”、“Jack”也在影响着长辈们。据2014年百度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显示,1/6的安卓用户在春节期间从一、二线城市回到三、四线城市及农村,30%的安卓返乡用户在春节期间向亲友推荐或指导使用平均12个移动应用,人均“教化”3.5位亲友。

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影响也在加深,一是4G的普及让流量资费更加便宜,“小气”的小镇乡亲们下载应用时不再吝啬。二是智能手机在摩尔定律下性能价格比越来越高,老家里流行的千元手机也能轻松装上几十个App。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90后  经济  春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