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回过头去看,去年至今逐渐温热的声音社交,倒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陌生人社交“看脸”审美疲劳越发突出,抛开图片视频等感官刺激,单纯通过声音“聊事儿”,是否会更容易达成心理共鸣?
以95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社交思维已经与前人差异巨大,声音社交或许是他们更愿意接受的新社交形式。
打通声音的共鸣
据红杉资本发布的《00后泛娱乐消费报告》显示,00后孤独与自由并存,拥有多个社交应用且每天花费超过1小时在社交应用上,喜欢互动体验强的设计。他们猎奇心重,追求新鲜、有趣,注意力稀缺且摇摆不定,平均注意力停留时间在8-10秒。
用户群体迭代,新特征、新需求催生新产品,声音社交显然也赶上了这个时候。比如主打声音社交的吱呀App,2018年12月正式上线,截至2019年1月23日,吱呀位居IOS社交免费榜第四,超过微博,排在微信、QQ之后。
00后对社交产品有着自己的需求和关注点,他们需要陪伴感,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吃饭,都希望有一个人陪着。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吱呀上的一项功能为“连麦”,它连接了用户之间的陪伴感,以此产生共鸣,由此可见,声音更容易触达用户情绪,而且适应场景灵活多变。切换到声音社交上,相比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声音在达成用户共鸣上独具优势。一则,声音比其他展示自我的媒介更有隐匿性。当前新涌现的社交产品,最大的共性就是匿名社交,平台也更注重不对用户造成困扰,方便用户放心交流和沟通。
吱呀APP中,一级目录中只有三个选项,其中一个是“找朋友”,找朋友使用的是声音瓶的形式,概念来自于“漂流瓶”。这种形式的一大好处,就是避开申请好友、通过申请的环节,消除用户考虑通过与否的心理困扰。
二则,视频和图片带来的感官刺激,使用户更容易遵循本能,但情绪表达才接近用户真实的心理诉求,在这点上,声音倾诉方便用户投注情绪和感情,感情之上达成共鸣的几率会更大。其实也可以简单的说,略过“看脸”这一环节,让用户集中于交流内容,由此产生情感共鸣。
当然,声音社交缺少荷尔蒙的直观刺激,这可能导致产品启动初期很难出现爆炸式增长,但不同声色天然具有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看到,吱呀APP最大的产品特色,就是通过“声音鉴定”,分析和匹配每个人的声音特质,让他们各取所爱。据后台数据统计,在线5分钟内,人均可收到2-3人的回应。
文章TAG:社交 图片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