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由一种错觉,仿佛这个时代正在开倒车。
中美多家主流互联网企业,突然密集的减缓了人工智能(AI)审核、精准内容(商品)推送的研发步伐,转而重新回归人力审核、认证时代。
2018年4月6日,快手在某招聘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为了加强审核能力与内容上传量的匹配,快手将在现有2000人的审核团队基础上,扩招3000名审核人员,将审核人员的规模扩充到5000人。
2018年4月8日,据外媒BuzzFeed News报道,YouTube准备在近期推出一个有别于“YouTube Kids”的全新版的儿童App,该版本App不会采用算法推荐内容,而是由人类员工团队制作白名单来筛选内容。
2018年4月11日,今日头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其CEO张一鸣的致歉信。张一鸣在致歉信中表示全面纠正算法和机器审核的缺陷,不断强化人工运营和审核,将现有6000人的运营审核队伍,扩大到10000人。
亚马逊、阿里、京东、拼多多等提供商品服务的平台虽然还没有公布最新的动态,但加强人工审核、品控、打假等,已然事所必然。整个行业都重新开始注重“人”的价值,减少对机器和算法的依赖。
千人千面 精准推送被打脸
早在三年前,中国互联网行业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喊出了“千人千面”的口号,推出了“猜你喜欢”之类的产品,纷纷表示以当前的技术积累和算法,机器有能力为每个人精准推荐不同的内容或者商品。
但至少目前看来,包括BAT、华为、联想在内的巨头,没有哪家基于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推出的产品或者服务能称之为合格。今日头条等平台精准算法推荐背后为违规信息和广告大开方便之门,携程等平台利用所谓大数据价格杀熟,淘宝等平台经常推荐已经买过的产品.......
包括Facebook、谷歌、今日头条、快手等在内的多家科技企业密集的重用人工审核和推荐机制,释放了一个信号:不管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如何,至少现阶段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估算偏乐观了,在人工智能密集应用的一些领域反而需要更多的人力来支持。
人工智能双刃剑 利弊要辩证的去看待
“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编辑”、“人工智能会取代厨师”、“人工智能会取代司机”....过去几年,甚至包括女朋友在内的“职业”,似乎都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的读者和消费者,每个月总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论述,焦虑那么几天。
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面,有好的一方面,必然有弊的一方面。人工智能能让“善”成倍的放大,同样也能助“恶”快速蔓延。
现在虽然我们的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也就是内容或者产品的机器分发、审核、推荐、统计等等(备注:这里说下这几年非常火爆的各类智能机器人,这其实都是伪机器人,最多连了网然后应用了语音识别和检索功能,并非真正的具备自我学习能力),但正如旅游网站的杀熟一样,它可以方便的“帮助”平台高效的薅羊毛,但同样也可以基于行为习惯,方便的推荐我们喜好的产品。
人工智能泡沫被挤掉是好事 督促行业回归务实
这几年,人工智能在中国(当然在美国也是)概念多于落地,务虚多于务实。一大批基于人工智能概念的服务雷声大雨点小,赚足了眼球也留下了满地鸡毛。2018年是人工智能泡沫破裂,良币驱除利弊,务实代替空谈的一年,真正敬畏市场、艰苦研发的企业将有望得到市场应用的回报。
相比百度、特斯拉、谷歌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企业,Face++和商汤、科大讯飞这种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的企业,反而应该赢得更多的关注。这些企业在面部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进展迅速,并且已经通过能力开放,应用到各行各业,帮助无数企业实现智能化的升级,进而间接的造福于我们的用户。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大约走过30年历程,每次大泡沫过后往往是大机会。人工智能就像其他过往的几次浪潮一样,也要经历前期热炒,中期降温,后期应用的历史阶段。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文章TAG:企业 互联网企业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