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华为便和长沙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华为长沙云计算数据中心,推动长沙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

可见,在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选择之下,长沙的产业吸引力可见一斑。

今天,湖南在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在长沙市范围,更是百家争鸣,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达到668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专项项目为27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

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长沙本土的制造新秀,长沙的产业不断向前发展,逐渐形成大企业向下落户与小企业向上萌芽的增长之势,也正在糅合而成极具湖湘特色的“长沙模式”,美名远扬。

“长沙模式”如何阐释智能发展相对论?

在众多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中,有制造领域的翘楚,也有零售行业的巨擘,更有新技术、新应用的探索者,百家之下,齐聚长沙。

这并非毫无缘由。长沙的市场、产业、人才与理念等等在不同的程度的兼容契合是一点,而总的来说,“长沙模式”作为长沙发展最大的亮点,解读下来,或是能找到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直白的说,产业发展不外乎高地起高楼,对于世界500强企业,或其他企业而言,投资落户要判断的关键,便在于哪里是高地,哪里是洼地,两者相对之间,如何最优选择。

长沙,对于它们而言,又是在哪些方面形成了落户高地?

1. 先构筑营商环境的高地,再成为营商成本的洼地,进而促进产业发展

不管是世界500强,还是其他中小企业,角色身份便是商人,经商第一点要看便是区域的营商条件。

对于营商条件而言,要看的无非两点,即软硬实力。

软实力看政府态度,董明珠此前便对长沙政府的服务意识予以高度赞叹,“不是企业间有困难主动找政府,找市委书记、市长解决问题,而是政府主动找上门服务企业,各部门的干部主动帮企业解决问题。”

“这样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创新、发展。”董明珠作为企业家代表,清晰的点明了企业营商最看重的一个条件,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使得企业营商的成本得以下降,更好集中于发展创新。

硬实力看产业基础,长沙在智能制造方面实力有目共睹,自身此前便形成了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本土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厚实的产业基础。

产业集群之下,对于世界500强企业而言能在此快速的找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不需要另外部署,本身就是成本的一大节省,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具吸引力。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故事  智能  长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