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中国汽车消费者依然是被4s店洗了脑了,不管有毛病没毛病,车进4S店就好像进了保险柜一样。其实这点是错的,4S是有义务帮助消费者,但很多品牌的4S店就是因为知道消费者不懂,才把义务当成了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连锁快修店的数量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因为4S店已渐渐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体验,再加上动辄几千元的保养价格,更无人问津了。
因此,在消费体验方面,互联网能不能给消费者足够便捷是非常重要的标准。现在也有很多类似的互联网企业,比如,帮助消费者选择正确的车型配件、帮助消费者找到能够提供服务且距离合适的门店、帮助消费者获取汽车保养、维修的时间等等,都是在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最后一方面,就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生活,包括赛车文化、改装文化、车友会等等。这些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问题,因为车主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需要沟通、需要分享,而通过互联网平台,这样的信息交流程度是相当好,比如汽车之家、各大门户网站的汽车频道。可惜的是,中国车主是先了解这些意识形态的汽车文化,才去了解关于汽车的一些“硬知识”,包括保养、维修、美容。
❷ 信任:根本不是价格战
前文也提到,汽车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安全,没有安全,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包装得再华丽,价格打得再低也是没用的。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的汽车上门服务价格战,当时诞生了很多互联网汽车服务企业,包括博湃养车、卡拉丁、携车网、e保养等等。他们的核心服务是提供汽车上门常规保养,即更换机油、机滤、空调滤、空气滤,增值服务是一些汽车美容的服务项目,包括发动机舱清洗、空调清洗、全车检测等等。
由于当时各家急于向投资人证明市场价值,一方面不惜成本开拓城市,呵呵,没覆盖中国汽车保有量前十的城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创业的;另一方面,大打价格战,上门保养工时10元起、1元起、免费赠清洗服务等等,恨不得直接送给消费者。
暂且不说保养工时费需要多少钱(死贵死贵的4S店至少是150元起的),单从上门费用算,上门保养开车上门,至少需要80元左右的成本费用,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短期内获取更多的用户,但这么低的价格带给企业的肯定是服务质量的下降,比如,服务人员从原来的两人变为一人,同时也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回过头来,真没人相信1元的保养工时费能带来多大的消费粘性。
很高兴的是,这样的价格战非常短暂,随着几家倒闭而告终,非常庆幸消费者能避免这样的“境遇”,毕竟车主再穷,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文章TAG:互联网创业 汽车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