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 陷外资收购即”死亡”怪圈

在国内互联网这趟混水里,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及知名度后,都能受国外同行业市场巨头的亲睐,进而快速联姻“被收购”,成就一段看似让外人“羡慕、嫉妒、恨”的“美好姻缘”。诚然,能被外资巨头收购,理应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现实“联姻”的结果却总是“开头很圆满,结局很遗憾“。这不禁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层思考:国内互联网企业被外资收购,到底是祸还是福?

先让我们回顾四个曾经被国外互联网巨头收购的国内企业案例:2003年6月11日,全球最大的在线交易网站eBay 1.5亿美元现金购买易趣网;2004年8月19日,亚马逊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100%股权; 2010年10月8日,moster分三次以2.69亿美元全资收购中华英才网100%股权。无独有偶,expedia分多次以近1.5亿美金全资收购elong实现完全控股。众所周知,这几个企业被收购后的发展情况,并未按预设的“剧情”正常发展。

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被并购路径及发展有着十分相似的三步曲:被收购—创始人出局—淡出视野。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收购背后是:创始人及初期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随后便是不断爆出企业创始人主动或被迫离开,随着经营理念的及所谓的“水土不服”被收购企业开始逐渐衰亡,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纵观国内互联网被收购的所有案例,似乎还并未有成功案例产生,被收购后都在经历着同样的怪圈。我们不禁要问:外购收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当然我们也愿意相信其收购初衰一定是好的,毕竟那可是都是上亿美金的真金白银。可是创始人的被迫退出就有点看不懂了,创始人对企业的感情一定是最深的,离开了创始团队,企业就一文不值。行业内关于联姻失败的最有力的说法或许是“水土不服”,这个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其最核心的本质还在于利益双方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不同。

一方面,国际互联网巨头都是希望通过一次或分步骤收购,以实现全资控股,逼走创始人,以减少创始人对其战略决策的干扰,进而实现完全控制其企业的发展方向,复制其所谓的国外成功经验以获得更大成功。实践证明:想借鉴所谓的国外成功经验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从目前来看还是行不通的。本质上其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一般到了被收购规模时,企业原始创始人的股份及话语权已经很小了,风险投资机构或原始投资人投资企业的目的本身就是想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通过与巨头股权交易正好能实现其获利最大化的愿望。至于企业后续发展则不是他们关心的了。

我想说:虽然外资互联网企业并购国内企业最终的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企业创始人最终多少会留些许遗憾,悲情出局,但值得庆幸的是最受伤的还是这些外资巨头们。当企业离开了其原始创始人,某种意义上开始变成了一种交易商品,买卖双方各怀鬼胎讨价还价时,就已经注定了故事的最后结局。毕竟我们都知道“同床异梦”的婚姻注定不会长久。


文章TAG:并购  
下一篇